小维修遭遇“大收费”,理性看待劳动分工
2019-05-24 15:29 羊城晚报
市民不必对小维修“大收费”太过惊诧,应理性看待体力劳动的社会价值,监管部门也不宜干涉。

文/江德斌
装一扇纱窗动辄近200元,修电器还需交50元的上门费,修改裤脚要花费50元……近来,有许多人发现,城市中的小维修往往会遭遇高收费,东西坏了到底修不修,找谁来修,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维修师傅,开始入驻互联网平台扩大生意,但平台提取利润、物价上涨,以及从业人数的减少,都使得收费在不断提高。(5月23日工人日报)

小维修看似不起眼,只是日常物品,修补不用多大工夫,也没多大的技术含量,可为何会有“大收费”?从报道可知,维修师傅的经营成本逐年上升——衣食住行再加上入驻互联网平台,生活成本和宣传费用都要摊入到成本里,维修费自然水涨船高。

诸如“换纱窗、纱门,清洗油烟机、修电器……”等日常维修活,并非普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谁都可以干,谁都能做好。这些维修工作虽然属于体力活,可是有一定的技术门槛,甚至需要专业设备操作,不经过专业的培训、学习、实践,很难做好。比如现在的家用电器,功能越来越多,设计也愈发复杂,普通人根本看不懂,一旦出现问题,就需要专业技师来排查故障、找到解决方法。

而且,现在很多维修活需要上门服务,维修师傅从门店到居民家里,要耗费时间、交通成本,再加上故障排查、维修工作等,都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有些维修相对复杂,或者缺少零件,还要多次上门。可见,小维修“大收费”的说法,并不完全恰当,需要综合维修师傅的劳动付出、时间成本、经营成本、行业平均收入等,做出合理评估。

在市场环境下,社会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化,很多领域都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劳动者的技能也大都局限在一个狭小范围,对本专业非常熟悉,对其他领域相对陌生,甚至毫不了解。一些有技术门槛的体力劳动,诸如维修、吊车、刷漆、木工、裁缝等,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培训,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锻炼,才能成为一名熟练工。普通人没有这方面的技能,在遇到这方面的需求时,就需要从市场上寻找相关技师,支付市场劳动价格,换取相应的服务。

其实,发达国家也面临着维修费用高的问题,有些电器的维修费用,甚至比买一台新的还贵——有些人不得已自学,甚至爱上DIY了。这看似不合理,实则反映出体力劳动的社会价值,与脑力劳动的差距越来越小,收入曲线波动逐渐被熨平,乃是社会分工体系下的正常规律。

因此,市民不必对小维修“大收费”太过惊诧,应理性看待体力劳动的社会价值,监管部门也不宜干涉。当然了,维修行业的乱象也很多,监管部门最需要关切的,倒是维修行业的透明度——应公开报价、透明消费,禁止虚报故障、乱涨价、以假充真等违规行为。

来源 | 羊城晚报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