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 德国研究人员研发出一种新算法,从已有观测数据中辨认出18颗大小与地球相近的太阳系外行星,其中最大一颗行星的半径是地球的两倍多,最小一颗的半径只有地球的69%。
相关论文发表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学》周刊上。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太阳系研究所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这项成果由该所及哥廷根大学、松讷贝格天文台联合取得,是寻找类地行星的一大进步,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太阳系外行星的成员结构。
基于美国航天局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部分观测数据,研究人员用名为“凌星最小二乘法”的新算法重新分析了517颗已被证明至少有一颗行星的恒星,发现了此前常用算法漏掉的18颗行星。
这些行星绝大多数离母星很近,表面温度远高于地球,有的甚至可能高达1000摄氏度。不过有一颗行星例外,它可能位于母星的宜居带中,即与恒星距离适中、可能有液态水存在的区域。
行星围绕母星运行,经过母星朝向地球方向,即发生凌星时,母星的亮度会有所下降。开普勒望远镜监测多颗恒星的亮度变化,科研人员以此为基础通过凌星现象寻找太阳系外行星。不过,小型行星导致的恒星亮度变化很微弱,难以借助亮度波动区分开来。新算法更周详地考虑了整个凌星过程中的亮度变化情况,大幅提高了精度。
研究人员预期,用该算法可从开普勒望远镜的全部数据中找到约100颗新行星。不过,对于离母星较远、公转周期长的小型行星,该方法也不太有效。
迄今人们已发现了约4000颗太阳系外行星,其中96%的行星比地球大得多,大小与木星或海王星类似。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这一数据并不准确,是观测精度不足导致的偏差,小型行星比大行星更难搜寻,数量可能并没有那么稀少,只是需要更好的设备和分析方法去寻找。
来源 | 新华社
图片 | 视觉中国(图文无关)
责编 | 樊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