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诞生到敲钟上市,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成立于2017年10月的瑞幸咖啡又一次刷新了中概股IPO速度之最。而此前,拼多多成立三年、趣头条成立两年多就上市的速度就足以令人瞠目。
5月17日,瑞幸咖啡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上市,交易代码为LK,上市首日在美股大市下跌的情况下,依然受到投资者热捧,开盘价为25美元,较17美元的发行价溢价近50%;截至收盘,上涨近20%,报20.38美元,市值达47.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28亿元。
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瑞幸掀起一阵“蓝色旋风”,火速挑战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绿色势力”。按照瑞幸的计划,今年年底门店数量将达到4500家,一举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咖啡市场的No.1。
然而和很多纳斯达克新股一样,这又是一家靠“烧钱”扩张的公司。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不少质疑。上市前,市场一度有声音担忧,这家年轻人口中的“小蓝杯”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小黄车”(ofo)。
站在巨人肩膀上
瑞幸能够迅速扩张并上市,可以说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瑞幸的创始人、CEO钱治亚曾跟随神州优车董事长陆正耀一起创业,后升任集团COO,掌控整个集团的业务运营。2017年,钱治亚辞职创业,陆正耀不仅给予了精神上的鼓励,还提供了金钱上的支持,成为瑞幸诞生并活下来的“大金主”。
根据招股书披露的融资记录,早期陆正耀曾以借款和贷款形式给瑞幸融资。瑞幸上市前,规模过1亿美元的机构融资共有四次:去年6月1.9亿美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陆正耀旗下公司;去年6月2亿美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君联资本;去年11月2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大钲资本、愉悦资本、GIC、中金公司;今年4月1.5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为美国最大的上市投资管理集团贝莱德(BlackRock),此次融资也为随即的上市铺平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GIC、中金公司和贝莱德,频繁出现的大钲资本、愉悦资本、君联资本都和神州优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君联资本曾参与过神州租车的投资,大钲资本是神州优车的战略合作伙伴,愉悦资本的投资对象也覆盖了神州租车等。
从招股书披露的股权结构看,陆正耀持股30.53%为最大股东,钱治亚持股19.68%,大钲资本黎辉持股11.9%,愉悦资本刘二海占股6.75%。神州系大佬成为“赢家天团”。
病毒式扩张 月“烧”1.5亿元
有人说,瑞幸咖啡堪称病毒式扩张,没等大家缓过神来,它就突然“遍地开花”了。
自2017年10月第一家门店开业,瑞幸迅速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国多个省市的零售网。据招股书介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瑞幸全国门店数量已达到2370家,包括快取店、悠享店和外卖厨房店,对应自提、堂食、外卖服务;其中快取店占据主流,比例高达91.3%。
只不过,在瑞幸疯狂扩张、颠覆市场的同时,自己“烧”的钱也越来越多。
招股书显示,瑞幸咖啡2018年1月初试运营以来,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累计净亏损达21.7亿元,其中2018年净亏损16.2亿元,2019年一季度净亏损5.5亿元,估算平均每个月的“烧”钱规模高达1.5亿元。
今年一季度,瑞幸的总运营支出为10.1亿元;去年全年,总运营支出为24.4亿元,一季度运营花费已经占到去年全年额度的四成多,显示出烧钱规模有扩大之势。然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总值11.6亿元;另外,短期待偿还债务增加至8.5亿元。有分析称,如果“烧”钱速度依旧,其现金流将很快吃紧。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却有免费的咖啡。用免费咖啡换一次APP下载,这是新用户增长的主要路径之一;而老用户为获得免费咖啡进行拉新,新老用户同时被激活,由此提高了下单量和“裂变效果”。虽然产品现在已经推出了一年多,但大规模促销活动仍在常规进行中,“烧”钱仍在继续。
不过其招股书显示,公司获得单个新客户所耗费的成本逐季降低,从2018年一季度的103.5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16.9元;单个客户免费产品促销成本变动折线图则比较平坦,从2018年一季度的15.8元降至2019年一季度的6.9元,中途甚至出现走高。
不少市场人士注意到瑞幸烧钱扩张背后的风险和隐忧。有分析指出,快速扩张在深度促销策略下才奏效,取消补贴随时可能会给销量造成巨大冲击;而过快的开店速度也可能带来管理难题。
星巴克会瑟瑟发抖吗
在瑞幸“蓝色旋风”横扫前,中国市场早已有国际咖啡连锁巨头星巴克、COSTA等入驻,此外,上岛咖啡、麦咖啡 (McCafe)、两岸咖啡、漫猫咖啡、太平洋咖啡等连锁品牌也都是内地咖啡市场的分食者。进入中国20年的星巴克更是以3700多家门店数量稳坐咖啡连锁品牌头把交椅。
不管是外国咖啡品牌的入局,还是本土咖啡品牌的兴起,看重的都是中国咖啡市场巨大的市场空间。有分析称,中国消费升级和中产阶级的壮大,是咖啡行业迎来爆发性增长的发动机。
据市场研究公司Frost &Sullivan的报告,中国的人均咖啡消费已经从2013年的44亿杯(人均3.2杯),增长至2018年的87亿杯(人均6.2杯),五年增长一倍;到2023年有望达到155亿杯(人均10.8杯)。从零售方面来看,上述三个时间节点对应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56亿元、569亿元、1806 亿元。目前来看,内地与台湾、香港地区以及与日本、美国、德国等国家相比,人均咖啡消费量有着明显差距,咖啡行业在中国内地还是朝阳产业,未来增长十分可期。
据Frost & Sullivan报告,综合门店数量和卖出咖啡的杯数,瑞幸已经成为中国大陆第二大咖啡连锁品牌,仅次于星巴克。鉴于此,瑞幸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年底前门店数量达到4500家,取代星巴克,做中国咖啡市场的老大。而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瑞幸每天至少要开业8家门店。
那么对于来自瑞幸的强烈攻势,星巴克还能坐得稳吗?
4月底,星巴克公布了最新业绩报告,2019财年第二季度,中国区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速为3%,但交易量继续下降,星巴克通过提升客单价稳住了同店销售的增长。而此前的2018财年第三季度,星巴克亚太区利润出现罕见下滑。
星巴克也开始谋求变革之路。去年8月,星巴克和阿里巴巴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涉及外卖配送、智能网点、会员整合等合作内容。
随后的9月,瑞幸也不甘示弱,与腾讯达成战略协议,利用腾讯平台和技术进行精准营销、流量聚合等,瞄准“智慧零售”。
不过,有市场人士指出,虽然此次瑞幸咖啡成功赴美上市,并在首秀中创造了不错的表现,但从体量上来看,其与星巴克相比仍然“九牛一毛”;从盈利能力来看,也不能同日而语。
Wind的K线走势图显示,长期以来,星巴克涨势良好。截至5月17日最新收盘日,股价为78.91美元,市值为956亿美元;年初至今,股价已经上涨23.74%,跑赢同期美股大盘。
星巴克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近日在接受CNBC采访时曾表示,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对手专注于短期收益,而星巴克采用的是长期战略。“一些对手正通过大幅折扣进行竞争,我们认为这是不可持续的。”
在感受到对手压力的同时,星巴克也在中国市场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如此前风靡一时、一杯难求的猫爪杯,就让星巴克一度上热搜,同时也从侧面表明了咖啡销量增长的瓶颈。
来源 | 中国证券报
责编 | 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