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 | “3+1+2”方案下,化学可能成为物理之后的遇冷科目
2019-05-17 14:16 羊城派 原创
你关心的高考问题,大学也很关心。本文由暨大专家特约撰写

文/陈祎

4月23日,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新高考方案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2021年高考按新方案考试和录取。

新模式能否规避物理遇冷问题?

在谈这一问题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3+3”模式下物理遇冷背后的本质问题——应该赋予考生多大的科目选择权?

高考的根本目的是选拔具有高能力的人才,那么有哪些情况下会出现考生没有被与之水平相称的大学录取的情况呢?

除了考生临场发挥和志愿填报出现失误外,在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则体现为考试科目选择的策略性。

在给定自身水平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科目选择,避开竞争激烈的科目,从而使自己脱颖而出,成为了广大考生目前密切关注的话题。

在先行启动的“3+3”模式下,考生需要在六门(浙江为七门)选考科目里选取三门进行等级考试,三门选考科目将进行标准化的等级赋分,也就是考生最终分数是由该科目成绩的百分位决定(以北京为例,前1%赋分100,前1%-3%赋分97)。

物理一般被认为是较难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复习;此外,由于排名较高的大学和专业很多会要求选择物理科目,因此更优秀的考生会更倾向于选择物理,导致物理科目的等级赋分竞争更为激烈,物理遇冷也不难理解。

浙江2017年新高考第一年,选考物理的学生大约8.9万人,占考生总量的35%,在所有学科中位居第六位。

为了应对选择物理人数过少带来的恐慌,浙江甚至出台“兜底”政策:如果物理选考人数少于6.5万,以6.5万为基数来计算赋分。

由此可见,高考这样的选拔性考试赋予考生过多的选择权可能是有问题的,在挑选人才的过程中,我们并不希望其中包含太多的策略成分。

在田忌赛马这一耳熟能详的故事里,齐威王的上、中、下马都快于田忌,但田忌通过孙膑提出的策略最终战胜了齐威王,但是高考的初衷却是希望选出本身跑得更快的“马”。

“3+1+2”模式相较于“3+3”对考生的选择权进行了一定的约束模式。

改革之后的“3+1+2”模式,科目组合数从“3+3”的20种下降到12种,并且提高了物理相对于其他科目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理遇冷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考生选择自由度过大的情况。

尽管“3+1+2”模式下物理遇冷问题无疑将得到缓解,但目前已经有人开始担心化学会成为下一门遇冷的学科,这是科目选择和等级赋分共同作用下,考生的策略选择所必然导致的结果。

当然,科目设计也不宜走向另一极端——完全不给考生任何选择权。

因为人的才能是多维度的,也确实会有偏才和怪才的出现,而这些考生在完全统一的综合性考试中往往难以脱颖而出。

新高考改革前我国长期执行的文理分科就有这方面的考虑。至于给予考生多少选择权是最优的还有待科学论证,我个人的判断是“3+3”模式给予考生的自由度是偏大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3+1+2”模式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走班制,广东准备好了吗?

走班制并不是一种新鲜的制度,美国的高中有很多采取走班制,而大学的教学也主要采取走班制。

在广东“3+1+2”的改革模式下,虽然科目组合从“3+3”的20多种下降到12种,但不同组合的选择人数必然有差异,因此按组合采取固定班制度对大多数中学而言依然不现实。

因此,走班制可以说是广东新高考模式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走班制的问题可能并不在于“走班”本身,而在于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

走班制不但对学校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也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提出了挑战。

因为在固定班级的情况下,同学与同学、学生与老师的关系都较为稳定,这既有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鼓励,也有利于老师对学生进行监督或针对性指导。

实行走班制后,“同学”和“老师”的概念更为流动,因此,学生的学习更依赖于自身,也更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这对中学的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走班制另一个可能带来的问题是学校之间的不平等。

在已经实行“3+3”模式的省份大多数中学已经采取了走班制,在“3+3”模式和走班制的共同作用下,原先的冷门科目(例如地理)迅速升温,对相关教师的需求也快速提高。

当教师供给出现不足时,重点中学可以凭借其资源优势吸引优秀教师,满足其学生科目选择的需要;

而普通高中更可能面临某些科目教师不足的窘境,甚至因为无法开设某些科目而强迫学生改选其他科目。

当然,在“3+3”模式下也有不少高中不采取走班制,而依旧采取固定班制。

此时学校势必无法满足所有科目组合的需求,于是会要求学生在比较少的几种组合里选一种并编入固定班级。

这种方式尽管沿用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避免了走班制带来的管理问题,但由学校出面限制学生的科目选择是否合适?是否有悖新高考的初衷?会不会出现学生因无法选择最擅长(或心仪)的科目而导致竞争力下降?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走班制虽然势在必行,但是走班制下如何分班、如何管理、课表如何制定等问题应从学生、家长、学校、教育局等多方意见进行收集,逐步完善走班制的实践机制,罗马并非一天建成,而广东高考改革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年多考,是否加重师生负担?

一年多考无疑能够降低考试临场发挥的随机性,并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业水平。

至于是否会加重师生负担,我的观点是既会也不会——降低的是心理负担,增加的是备考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许多考试也是可以考多次的(如:SAT、托福、GRE),但美国大学采取的是申请-录取的制度,分数只是一个参考,因此考生往往只有在预期能够大幅提升自己的成绩时才会考虑再考一次。

但在我国,高考分数目前依然是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并且在考生人数众多而理想大学名额稀少的背景下,有“高考一分,压倒千人”的现象。

因此,只要有提升分数的可能,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尝试。

根据我在上海了解到的情况,英语实行一年两考后,绝大多数考生都选择考两次,只考一次的考生凤毛麟角。

尽管如此,一年多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下降无疑对考生心理是一个巨大的宽慰。

尽管当下高考已称不上“一考定终身”,但其对人生轨迹的重大影响依旧毋庸置疑,重压之下,难免部分考生会临场发挥欠佳。

因此,一年多考也有助于缓解考生压力,发挥出自身的正常水平。



作者简介:

陈祎(受访者供图)

陈祎,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助理教授。

先后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经济学博士、硕士学位,于北京大学获得经济学、应用数学学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教育经济学。

他的论文曾发表在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季刊》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汤铭明 宋金峪(资料图片)
责编 |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