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热点作案!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总这么干
2019-05-16 22:09 羊城派 原创
犯罪主体日趋年轻化,被告人30岁以下的人数将近一半

文/羊城派记者 董柳 通讯员 吴子颖 常秋华

今天(5月16日)下午,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广州市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审判白皮书(2016-2018)》及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十大典型案例。


图/视觉中国

据统计,2016至2018年三年间,广州法院受理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高发、频发,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分子的重刑率达到15.1%。

许多犯罪分子根据社会热点作案

白皮书显示,2016至2018年三年间,广州市两级法院新收一审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80件1473人。其中2016年新收一审97件372人,2017年142件556人,2018年141件545人。整体而言,案件高发、频发,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

2016至2018年广州市两级法院审结一审电信网络诈骗犯罪342件,判处1277人,其中被判处五年以上重刑的共193人,判处罚金人民币3892.1万元。

据介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形式层出不穷,常见的多达30余种,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从最初的以“中奖”形式实施诈骗,到现在的诈骗领域涉及金融、电信、社保、物流、交通、电子竞技等各行各业。

许多犯罪分子还会根据社会热点、潮流、政策等信息,针对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人员,精心设计骗局,令人防不胜防。

通过网上虚拟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引诱汇款诈骗——这类犯罪案件约占广州市已审结案件的23.98%。例如,有些案件是被告人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私家侦探信息,以开展调查婚外情、开房记录、手机卫星定位等业务收取调查费、保证金为由实施诈骗活动。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主体日趋年轻化

根据白皮书,2016年-2018年审结的案件,已判决1277人,其中“80后”被告人有501人,“90后”有611人,“90后”约占47.85%。其中“95后”的被告人有183人,在“90后”的被告人中占了29.95%。犯罪主体日趋年轻化,被告人30岁以下的人数将近一半。

据分析,究其原因,一方面年轻人接触网络多,较易掌握网络诈骗的技术,对新兴技术的接受力强,也更易利用新兴技术、社会热点进行诈骗;另一方面,许多年轻人早早辍学,对诈骗集团的分辨能力较弱,很多时候在诈骗集团招工时他们并不清楚公司性质。

目前电信诈骗、集资诈骗等犯罪集团往往披着合法的外衣以某某公司名义招工,因此也提醒年轻人外出打工时,尤其是到境外务工,对公司的基本情况应了解清楚。一旦不慎落入犯罪团伙,应择机报警或通知家人。

大量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被骚扰”

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产生的原因,广州中院分析指出,大量个人信息遭泄露、甚至被买卖,成为犯罪分子筛选潜在行骗对象的重要手段。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经常需要填写各种个人资料,由于缺乏相应的保护和保密措施,这些个人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收集并利用。诈骗犯罪分子正是通过各种非法途径,轻易掌握大量潜在被害人的手机号码、家属资料,甚至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个人信息用于行骗。

此外,移动通信网络的防护存在安全隐患、缺乏对电信企业和银行的有效监管,犯罪分子依靠技术手段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被害人因自身贪念、心理承受能力差、识别能力差等弱点,易陷入犯罪分子精心设计好的圈套等都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产生的原因。

法院建议:
培养良好支付习惯

广州中院建议培养良好支付习惯,把控住对外转账汇款的最后一道关口,仍可有效避免资金损失。

例如,接到熟人通过短信、微信、微博、QQ、邮件、语音等形式发送的转账请求,或询问银行卡、网银密码等重要信息时,要通过电话核实确认;

陌生人或长期失联的“熟人”要求汇款时,须保持谨慎多方求证,遇到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银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咨询;

如确需向对方转账,应尽量选择次日到账方式并于事后再次核实,如有异常及时申请撤销;

具有移动支付习惯的消费者应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支付产品,并下载安装正版应用软件;

避免在与移动支付软件绑定的银行卡中存放过多资金,以分散和锁定风险。(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