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件南越陶瓦展品窥见广州历史文化
2019-05-11 12:51 羊城派 原创
“岭南文脉——王贵忱捐献南越陶瓦展”在粤博开展

文/羊城派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凌浩翔
图/羊城派记者 邓勃

5月10日-6月10日,“岭南文脉——王贵忱捐献南越陶瓦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粤博”)展出。本次展览由粤博筹办,展出王贵忱先生捐献的陶瓦实物与精拓墨影、相关文献,及南越王宫博物馆所藏部分出土实物共102件展品。通过该展,观众可窥见广州2000多年的历史文化。

陶瓦是岭南首次发现的南越国文物

秦末汉初,赵佗建立南越国,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先进文化和社会模式引入岭南,实现了岭南社会跨越式发展,使岭南进入了文明社会。南越陶瓦是这个历史进程的见证物,陶瓦上的文字内容,涉及吉祥语、官职制度、姓名制度、度量衡制度、建筑制度以及地理沿革等内容。这些制度大多与中原地区相似或相同,可以看到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文化发展程度。

1907年,广州修建广九铁路,在东山发现文字陶瓦,这是岭南首次发现南越国文物。近百年来,岭南学者潘六如、蔡守、汪兆镛、潘龢、邓尔雅、黄文宽、王贵忱等人参与相继发掘、研究、保护这些重要文物。1990年,中国知名文史学者王贵忱先生将多年来苦心蒐集的363件南越陶瓦悉数赠予广东省博物馆。去年以来,他又与其亲属对此批陶瓦进行整理、研究并精拓汇编成书。

向公众展示南越陶瓦的制法及内容

本次展览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对南越陶瓦的发现,制法及内容略作说明。民国初年,岭南文人发现了南越陶瓦的存在,从文字的篆隶递变特征,考为南越国时期,并对其进行收集整理。20世纪90年代,随着南越王宫遗址的发掘,出土陶瓦的形制与民国发现陶瓦一致,为民国发现陶瓦的年代提供了有力的实证。南越陶瓦可通过模制、戳印、和拍打等三种方式施制而成,上面所书文字,乃是起到管理者“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作用。

第二单元寻踪问瓦,按照时间的顺序将南越陶瓦的研究历史作一简略说明,记录了民国时期的潘六如、汪兆镛、潘龢、蔡守等人对南越陶瓦的关注与收集,到王贵忱先生继承前辈学者,继续发扬光大对南越陶瓦的研究为线索,体现了岭南学人代代传承,为岭南文化做出贡献的事迹。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