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梁栩豪
通讯员 周晋安
当身体出现偏瘫、口角歪斜、举手无力等症状时,你可曾想到是脑卒中病发?
脑卒中,俗称“中风”,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在我国,脑卒中已经成为居民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
“脑卒中一旦发生,必须争分夺秒抢救。”据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内科胡学强教授介绍,急性卒中最有效的方法是静脉溶栓和动脉取栓,但两者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静脉溶栓的时间窗是4.5小时之内,动脉取栓则为6小时。
这意味着,患者突发卒中时,越早治疗,治愈和良好预后的可能性越大。
5月8日,广东省卒中中心联盟在广州市正式成立。该联盟由中山三院牵头成立,整合全省范围内15市、近60家医疗单位和专家力量,致力打造全省范围内5小时卒中救治时间圈,并构建广东省内脑卒中急救医院网络,让患者在突发卒中时,能以最快的时间找到身边得到专业认证的脑卒中治疗医院进行治疗。
国家卫健委提出全面提高卒中救治水平
为建立科学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区域协同医疗救治体系,最大限度地缩短早期救治时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要全面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和救治质量,“逐步形成规范的卒中中心诊疗模式”,以降低病死率、致残率和疾病负担。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学术部副主任岳伟表示,卒中已成为全国社区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
近年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首次发生脑卒中的患者中,60岁以下人群所占比例已接近50%。此外,卒中愈发有年轻化的趋势,40至50岁的中年人突发卒中的比例越来越高。
据悉,基于国家卫健委的要求,中山三院在原有的卒中绿色通道的基础上,对该院卒中中心进行了系统架构建设,并牵头成立了卒中中心联盟。
同时,该院在广东省各级医院积极推行脑卒中高危人群院前筛查预防和急性发作联合救治、院中多学科综合诊治和院后随访干预的防治模式,整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抢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血管神经外科和监护等多学科的资源和力量,实现多学科融合发展。
联盟将打造5小时卒中救治时间圈
为更好地帮助患者争取最佳救治时间,在当日举办的卒中中心联盟成立大会上,记者了解到,该联盟致力于构建广东省“脑卒中救治网络”,打造全省范围内5小时卒中救治时间圈,为患者提供更及时的卒中救治服务。
同时,该联盟将组织广东省各级医院参与卒中中心申报认证,形成“高级卒中中心-卒中防治中心-卫生服务中心”三级诊疗脑卒中救治体系。这意味着,无法在基层医疗单位进行卒中治疗的患者,可以送往上一级有治疗能力的单位;病人需要进一步康复时,可以再转回基层医院,以此形成有效的转接诊模式。
广东省及各地市的脑卒中救治地图也将计划发布。通过地图,患者和家属能清晰明了地找到身边得到专业认证的脑卒中治疗医院进行治疗。
未来,广东省卒中中心联盟还将在卒中防治理念传播、医疗诊治、技术培训、学术研究和临床诊疗等方面开展系列相应工作。
卒中治疗 时间就是生命
日前,一名36岁的环卫工人在骑车上班的途中突发脑卒中,晕倒在广州市岗顶地铁站附近。路人发现后,将其送往中山三院卒中中心进行抢救。由于发现时间早,经治疗后,该环卫工人住院两天即顺利康复出院。
“治疗时间越快,效果越好。” 中山三院神经内科主任陆正齐向记者表示,卒中引发脑缺血后,每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时间越长损伤越不可逆,严重时甚至致死或致残。
但回顾此前接诊的脑卒中治疗案例,陆正齐表示,更多的患者却因为拖延就医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导致出现严重的后遗症。
“患者拖延就医,多与对卒中的认识不够有关。”陆正齐表示,不能识别卒中症状是首要原因。“很多患者不知道卒中病发时的症状,往往等到症状严重了才来就医。”
对医生建议顾虑多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患者突发卒中到院后,由于医患间医疗知识不对等,患者家属往往在签字同意溶栓时犹豫不决,耽误了救治时间。”陆正齐说。
谈及脑卒中的前期识别,陆正齐建议患者及家属不要根据自身经验自行处理,如不要给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安宫牛黄丸等药物,不要扎针放血等。陆正齐建议市民熟记“FAST”口诀,即:
F(Face)面部:观察患者脸部是否有不对称、口角歪斜的情况
A(Arm)手臂:观察患者将双手抬高平举时是否单侧无力
S(Speech)讲话:观察患者是否口齿不清或表达困难
T(Time)时间:记下发作时间,立即送医,把握急性中风抢救“黄金3小时”。
如何预防卒中?
据陆正齐介绍,卒中发病和当代人不良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对此,陆正齐建议广大市民,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要改变高盐摄入的饮食习惯;
其次,要多吃粗粮,多摄入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另外,要限制红肉(如猪、牛、羊等)的摄入,改以白肉为主要摄入肉类。(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