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程行欢
林继铭,1978年出生,为中国广核集团第四代核能研发型号首席专家。他曾任中国广核集团ACPR1000、阳江5-6、红沿河5-6等核电机组重大项目副总师,也曾担任中国三代核电自主品牌“华龙一号”反应堆安全领域专项负责人,成果应用于防城港3-4号核电机组示范工程,并推动“核电走出去”国家战略。近日,他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他与“核”的故事。
以身实测热试中的压力容器
林继铭职业生涯的前十年,主攻的是核安全领域。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大地震和海啸发生故障,并导致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震惊世界的核安全事故。为了防止发生类似福岛事故,林继铭团队研发IVR新系统,并应用于当时新上的阳江核电站机组上。
不过,这套新系统在工程实施上还是遇到了棘手的问题:由于国内不具备特殊金属保温材料的生产能力,保温材料由美国的厂商供货,但是在进行热试实验时,到手的保温材料无法满足保温要求。
出了这样大的问题,机组停止实验并求助于美方时,迎来的却是美方公司的一句:你们先等一等,我们先研究研究。“工程现场所有工作都停了下来,等着我们的进展,但电厂晚一天发电的经济损失,就有一千多万元。”
为找出问题并解决,林继铭团队只能钻进安全壳堆腔里进行测量。高浓度甲醛含量的空气环境,温度大于70℃,林继铭团队背着防毒面具和氧气瓶,猫着腰一次次爬进去,耐受十几秒钟实测某一点的温度,然后火速退出,降温后再进入。这个时候,他们离包裹着核燃料的压力容器,仅仅约四五十厘米远,成为离堆芯最近的人。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解决保温层高温问题的两个多月,是林继铭最难熬的时候。团队一共7名成员,大家相约不给家里打电话,怕家人担心。好在最终他们拿到了完整的测量数据,解决了保温层高温的问题。
只有自主研发才能获得尊重
压力容器保温出问题后,美国厂家的态度深深刺痛了林继铭团队,“最关键、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得靠自己。”之后,中国广核集团把金属保温层自主化的研究提上了进程,并最终获得了成功,在2017年第一个季度开始向阳江6号机组供货, 并且热试结果要比美方提供的设备环境温度低5-6℃。这在当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解决了IVR项目高温问题的新型金属保温层。
如今林继铭的研究工作重点,转向了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系统,尤其是在第四代的铅基快堆系统研发上。“以前解决的是如何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事故发生后如何缓解后果,而此刻做的事情是不要让事故有发生的可能性。”林继铭告诉记者,前十年做的核安全相关的工程研发工作,不少是做到国际上第一个实施的,但当时国际上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理论基础,只能说中国在工程实践上,走到了国际最前面,但目前开展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的研究是完全创新模式,走到了“无人区”。“通俗地讲,在加速器驱动的先进核能系统中,反应堆燃料就像一个蜂窝煤,蜂窝煤在不充分燃烧后留有的‘炉渣’,是带有放射性的,这个先进核能系统就是用强有力的火源,彻底粉碎炉渣,把大的粒子打碎从而分解成无害物质。”他负责研发的铅基快堆系统部分,就是要设计出达到近乎完美燃烧要求的“煤炉”。
如今这项研究,已经走到了国际的最前沿。去年年初林继铭主持的国际铅基快堆技术发展研讨会在深圳召开,原定只计划40多个人参会的会议,最终成为120余人参加的、国内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铅基堆学术会议。俄罗斯90多岁的铅铋堆之父——托新斯基院士还专程参会,在大会上发言中惊叹林继铭团队在铅基快堆领域取得的显著研发成果。
回顾走过的自主化道路,林继铭充满了感慨:国与国之间的较量,只有在对等的基础上才会得到尊重,也只有实现了自主化,才不会被人卡住脖子。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