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何晶
4月25日,展览“熠熠千年:中国货币史中的白银”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展览以中国白银及白银货币的发展为线索,通过“传统银两”、“白银东渐”、“银与纸钞”三部分,集中展示131件相关展品,让观众直观了解我国货币史中白银的发展历程,白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白银联结下的中国和世界。
本次展览将延续至7月28日。
呈现白银货币发展史
据介绍,本次展览的展品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为主,时间跨度从唐代直到清末明初,种类包含银锭、银元、纸钞等等,其中不乏珍罕品,既是珍贵的研究资料,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展览还特别展出了来自中国财税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南海I号考古队、四川省考古研究院的珍贵展品,其中包括明清银锭以及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出水的银锭和西王赏功银币、“南海I号”沉船出土的南宋银铤等,不乏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极大丰富了展览内容。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白银的冶炼和使用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贵金属的白银,从唐代中期逐渐取得货币资格,经过宋、元两朝,至明代晚期,白银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完成了向真正货币的转变。
展览不但呈现白银货币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中国白银货币从银两向银元制度发展的历史,其中的关键在于全球化贸易推动了明代晚期中国银本位制的确立,以及推动了清末明初中国银元制度改革和近代纸钞的发展。
本次展览的陈列设计采用蓝色为主色基调,典雅明亮的色彩更能衬托白银的质地,现场使用可自由升降的顶升式展柜,不仅密封性好,也便于文物的现场取放。
观展路线的设计带有明显节奏韵律,暗合16世纪世界白银的流通路线。
开幕式上,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此次展览希望通过对白银货币和相关器物的展示,直观地反映货币史中白银的发展历史,白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此凸显白银联结下的中国和世界。”
展示南海I号沉船出土的银铤凝结块
“南海Ⅰ号”沉船位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发现,后经2007年整体打捞移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从2014年开始进行全面考古发掘,是迄今为止我国水下考古重要的发现,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遗迹。
展览中展示了一组从南海I号沉船出土的银铤凝结块。
部分银铤因锈蚀链接在一起,形成两块、三块甚至多块的凝结物,出水时表面多为锈蚀产物及海洋生物分泌物包裹,反映了银铤在海底环境的腐蚀情况。
据介绍,中国白银时代的来临,是大航海时代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必然结果,海外贸易的发达,使得价值大、重量轻且便于长距离携带运输的贵金属白银也成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展品中,还包括了一度在中国沿海地区短暂流通过的西班牙银元、墨西哥银元等外国白银货币。
来源 | 羊城派
图片 | 上海博物馆
责编 | 孙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