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佛山】坚守纯手工独有味道 顺德金榜牛乳晶莹如蝉翼
2019-04-23 22:42 羊城派
如今在金榜,一些老店的师傅还在坚持着手作牛乳,吸引着不少游客专程找到深巷之中,前来寻味

文/图 羊城派记者 张韬远

一碗白米粥,一块牛乳片,是不少顺德人独特的味觉记忆。牛乳,以优质新鲜水牛奶为原料,加入粗盐、白醋等制作而成,雪白圆形薄片状,甘咸可口,奶香浓郁,营养丰富,拌粥、配饭均美味可口,享有“东方芝士”的美誉。

牛乳店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

早在明朝初年,顺德先人无意间发明牛乳,并在当地流传几百年。而曾是水牛重要养殖地的金榜,由于盛产品质上乘的水牛奶,制作出的“金榜牛乳”曾盛极一时。如今在金榜,还保存着完整的牛乳制作技艺,一些老店的师傅还在坚持着手作牛乳,吸引着不少游客专程找到深巷之中,前来寻味。 


改良版西方芝士做成牛乳片

说起牛乳的诞生过程,有一段传奇的故事。顺德水系发达,牧草丰茂,自古就有养水牛的习俗。据资料记载,明代一户梁姓人家住着一对家境清贫的兄妹,看着辛苦挤下来卖不完而倒掉的牛奶嗟叹生活的艰辛,一名前往走访的传教士受恩于他们大方提供的水牛奶,为他们传授西方芝士的做法。经研究改良后,这对兄妹创造出符合东方人口感、雪白晶莹如蝉翼的牛乳片。这种以醋和食盐将牛奶制成晶莹透明的牛乳片,常温下就可以保存四五个月,而且风味佳,这就是“牛乳”的由来。

据《岭南科学技术史》记载,16世纪后期,牛乳业在当时的顺德县龙江乡已经出现。随后,龙江的牛乳业已经能够加工凝结成块状的牛乳饼,远销各地。清嘉庆《龙江乡志》记载:“有牛乳,出岗贝者为上,其未结成块,俗称‘生潦’。”牛乳制作技艺于明清时期在龙江地区创制后,逐渐在顺德各地流传。

牛乳虽然并非金榜人的发明,却在金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过去,金榜村的耕地很少,村民多以养水牛、卖水牛肉维持生活。不过,光靠养水牛卖牛肉,生产周期长,仍旧难以维持生计,一些金榜先人便尝试以挤卖水牛奶为生。金榜附近草木丰茂,所养水牛惯于浸入鱼塘或河涌休憩,故乳汁足。加上金榜人喂牛之草,全部用水洗净,故所产牛奶比他处洁白,品质绝佳,名声在外。起初,村民都在市场出售鲜水牛奶,当时金榜所产的水牛奶多供应大良、广州等地的甜品店制作炖奶和奶茶等,有的则沿街叫卖。

不过有时遇到行情不好,鲜奶卖不完,受当时条件限制,牛奶保鲜不易。牛乳则为这一难题带来了转机。牛乳这一独特的美食发明,则逐渐成为了金榜后人的生计所系,许多家庭都将多余的水牛奶制作成牛乳售卖。

据老一辈的金榜人家回忆,在金榜牛乳最辉煌的时期,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做牛乳。当年卖牛乳饼最红火的时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后,新鲜牛奶都被做成牛乳。每家每户都会养牛,养的水牛量最多时达到300多头,形成一条热闹的养牛街,街里还有用新鲜牛奶制造糕点的饼家,每天芳香的奶饼飘溢数里,做出来的牛乳销往广州、香港、深圳等地。


一片牛乳需精心制作数小时

在顺德金榜,牛乳的制作技艺传承至今。经过一代代人改良,金榜牛乳以地道甘香、清热下火、老少咸宜而成为顺德特产、中华名小吃。狭窄而幽长的金榜老街,如今早已没有了往日的繁华,但是沿路还摆设着数档标志着“金榜牛乳”的摊位,个别的手艺人仍然在坚持着手工制作牛乳。

人称“欢姐”的李梅欢便是金榜街上一家牛乳店的老板。欢姐是土生土长的金榜人,16岁开始学做牛乳,在1982年她的牛乳店开张。一家临街的小小店铺,刚好够放一个冰箱、2张桌子和制作牛乳的原料工具,小店既是店铺,也是生产地。几十年来,店铺的样子几乎未曾变过。李梅欢每天能制作牛乳2000余片。不知不觉中就成了金榜牛乳产量最大的一户。过去,每天早上6时许,李梅欢的丈夫王坤都会开摩托车载着她到番禺的养牛场去挤牛奶。将新鲜的水牛奶运回大良后,立马装进冰箱雪藏,为制作牛乳作准备。

近年来,李梅欢改在了农场直接制作好,再将成品运回大良。不过,金榜街上,仍旧有不少老人,在现场用手工制作牛乳。

迄今,牛乳仍用当初的办法,通过纯手工制作。制造牛乳需要两个小炉,分别控制白醋和牛奶的温度,一个炉有燃烧着的炭火,另一个炉并没有多余的热温,需要不断更替。牛奶的温度过高,牛乳会显老,过低则与白醋相遇无法凝结,制作者要在两个瓦煲不时轮流交换调节两者温度。一手拿着一只盛有半杯醋的小杯,一手舀上一勺水牛奶缓缓倒进,然后用拇指一拌一搓,一团圆润的“牛乳公”迅速形成,在手指轻轻撮合下在杯内盘旋,随即大拇指轻轻一弹将其弹入印有“金榜牛乳”的圆形模型中,大拇指再轻轻铺匀,稍一提力,成形的牛乳如一朵雪莲一样飞入装满盐水的大瓦缸中。一片薄如蝉翼的牛乳要经过盐水几个小时浸泡才能成形,每道工序都要细心。

要做好一片牛乳,需要熟练控制温度和手法,并且得掌握好牛奶和白醋调和的比例,难度颇高。不过对于金榜街的老手艺人而言,同一个动作每天重复上千次,力道、比例都能控制得恰到好处。


游客专程到深巷之中寻味

多年以前,位于顺德中心城区的金榜便禁止养牛,失掉了最重要的原料来源后,一大批制作牛乳的店铺关门歇业。更重要的原因则是,由于牛乳制作的劳动量大,带来的经济效益低,让许多人放弃了制作牛乳这份辛苦而又利润微薄的行当。如今,金榜还在做牛乳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妇女,而且不少是因为赋闲在家,操门传统手艺来消磨日子、赚点补贴。在此背景之下,金榜牛乳难以大规模发展,而且逐渐式微,仍旧蜷缩在老街当中。

随着老一辈牛乳制作师傅的“金盆洗手”,微薄的利润也难以吸引年轻人继承旧业,金榜牛乳后继无人成为了不少老手艺人的最大担心。只有一部分的手艺人唯有守着老街老巷老店中,埋首制作牛乳,坚守着这一份宝贵的手艺与独特的味道。

几年前,广东或将出台条例将牛乳制品纳入小作坊“禁售”目录的消息,让不少热爱牛乳的人都捏了一把汗,金榜牛乳也面临存亡危机。当时顺德也出现了将牛乳的生产过程标准化,将传统牛乳作坊式制作流程改为工厂化生产的声音。不过长期以来“金榜牛乳制作技艺”都在延续徒手操作的传统手工生产方式及小作坊式生产、经营模式。其制作过程难以用现代机械替代,规模亦很难扩大。曾有工厂尝试通过机器制造出牛乳,最后也以失败告终,很快这一尝试也不了了之。

不过在去年,金榜牛乳的制作入选第七批顺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对金榜牛乳制造技艺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而且,随着网络的广泛传播,个性十足的金榜牛乳成了年轻人眼里的“网红”,吸引了不少游客们专程找到深巷之中前来寻味,金榜小巷每到周末之时,挤满了前来寻味的各地游客。

游客的青睐,让这一日渐式微的小吃再次焕发生机。许多曾经一度放下这门技艺的老人,又重新捡起了这门手艺。如今,在金榜街上,已经有十几家牛乳店还在经营当中;而像“欢姐”这些老师傅还常常受邀进入学校里讲解牛乳的制作技艺,关于牛乳制作的文化也被更多人所熟知。

来源|羊城派
策划|李程
责编|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