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什么时候再来看我?我和爷爷给你准备好吃的!”前不久,浙江温岭的农村留守儿童花花(化名)给我发来信息,将记忆带回到两年前。
2017年,浙江省妇联依托项目高校在温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留守儿童关爱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手法帮助构建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系统。因为这个项目,我与花花结缘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2017年6月10日,花花在活动现场失声痛哭,“我想我的爸爸妈妈……”这一幕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2018年,我成为贵州“笔心计划”督导助理,“笔心计划”是对贵州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灵援助,集“服务、培育、研究”三位一体的长期公益项目。长时间的实践经历让我更深入地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也促使我不断思考如何帮助这些孩子。
在众多留守儿童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并非是留守儿童整个群体,而是这一群体中有共同特质的少部分儿童,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往往缺乏抗逆力,即面对逆境时的应对能力。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中,家庭的缺位往往伴随社会服务机构的功能弱化和管理不善。此外,不同地区政府履行职责的程度不一,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处理上要注意因地制宜。
因此,应当加大对留守儿童抗逆力教育投入,增强儿童抗压能力和自信心的培养。政府应积极同社会服务机构合作,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加大对资源的整合力度。此外,鼓励不同地区创新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并建立与之相关的督察机制,保障服务成效。
这两年我和花花一直保持联系,深刻感受着她的成长——她结交了谈心的伙伴,变得更自信勇敢,学习成绩连年攀升,更重要的是,她基本每月都能和爸爸妈妈见上一面。我欣喜于花花的改变,也期待更多农村留守儿童能像她一样,幸福快乐地成长。(作者为杭州师范大学学生 张亚利)
来源 | 人民日报
责编 |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