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丰西西
通讯员 林伟吟 张阳
“心脏复跳的一刹那,整个科室医护都开心无比……”4月15日,记者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获悉,牵动人心的四地护“心”行动有比较圆满的结果,两周来,刚刚历经心脏移植手术的患者钟阿姨身体逐渐康复,预计再调理一段时间可出院。未来一年要密切随诊。(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3月29日,一颗“爱心”从珠海出发,在珠海、中山、佛山、广州等多地交警的接力护送下,路上遇到救护车辆的四城人民纷纷让“爱”让路,历时90分钟,跨越120公里,救命“心源”被送达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经过心胸外科主任郑俊猛教授团队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后,这颗鲜活珍贵的心脏,为55岁的钟阿姨带来新的生机。
【病危】
电击治疗65次 相当于死过65次
来自东莞的钟阿姨在今年1月开始突然晕倒意识丧失,后来确诊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因为反复室速/室颤(VT/VF)发作,钟阿姨在当地医院治疗后,于1月28日植入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此后,钟阿姨还是反复出现室速/室颤(VT/VF),ICD记录共电击治疗65次,称之为“电风暴”。
原本设计使用寿命长达6-8年的除颤器,仅1个多月除颤器电池电量就耗竭了。
“钟阿姨这样的情况临床上并不常见,非常棘手,死亡率极高,是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心血管内科张殷殷副教授介绍,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主要累及右心室、以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为主要表现的遗传性心肌疾病。
“外院放电65次,相当于死65次,幸运的是,有机器保护,且经过反复除颤,电回来后对心肌也有损害,但钟阿姨心功能还比较好。”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袁沃亮副教授如是感叹说。
【幸运】
目前健康良好 调理一段时间可出院
“针对这样特殊、危重的患者,我们使用了超常规的治疗方案,得到了奇效。”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王景峰教授表示,接诊钟阿姨后,团队及时为钟阿姨更换了除颤器,并转到CCU治疗。随后,为钟阿姨调整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方案,同时联合使用了四种不同机制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从3月14日开始,之后的半个月钟阿姨没再有过心律失常发作,为等待心脏移植争取了宝贵时间。
与此同时,郑俊猛教授为钟阿姨在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进行心脏移植等待登记,寻找最合适的心脏。
3月29日上午,中国人体器官分配共享计算机系统为钟阿姨自动匹配到一个合适的供心。郑俊猛教授团队立即从南院区出发赶往珠海,经过爱心“接力”,17:50跳动的“心源”抵达医院,18:00开始手术,经过5个小时25分钟,手术圆满结束,术后转ICU进一步治疗。
钟阿姨术后恢复顺利,并于4月1日转出ICU。
4月9日,医生为钟阿姨拔除心包、纵隔引流管,钟阿姨开始下床活动。目前钟阿姨康复良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术后调理才可以出院。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在移植后,还需要度过术后出血关、术后心功能不全关、急性排斥关、感染关等才能安然活着。钟阿姨目前已经初步度过这些关口,今后出院后还将继续随诊。
郑俊猛教授介绍,心脏移植是一个复杂的治疗过程,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这三个阶段都非常重要。但凡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手术前心脏的情况都非常糟糕,全身组织和脏器都处于低灌注状态,需要非常精细的去调整治疗方案,维护好各个脏器的功能使得患者安全过渡到心脏移植手术。
目前我国对于供心的获取只能是源自“脑死亡”捐献者。对于需要接受心脏移植的成年患者,最佳的心源来自16岁~35岁捐献者的供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