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来了,“照亮”人类前行的路
2019-04-12 15:18 羊城晚报
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置身于新时代,不断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更奇妙的星空,更能遇见更美妙的未来

文/王石川

人类史上首张黑洞照片面世!据报道,北京时间10日晚9时许,“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在美国华盛顿、中国上海和台北、智利圣地亚哥、比利时布鲁塞尔和日本东京等地,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他们拍到的第一张黑洞照片。这是由200多名科研人员历时十余年、从四大洲8个观测点“捕获”的黑洞的视觉证据。

人类历史上首张黑洞照片。图/欧洲南方天文台

在万众期待中,黑洞摘掉神秘面纱,露出真容。有人说,黑洞来了,爱因斯坦笑了,其背景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对黑洞作出预言,百余年来,科学家陆续通过一些间接证据证实了黑洞的存在,但人类始终没有真正“看到”过黑洞。

如今,终于“一睹芳容”,该笑的岂止爱翁,包括科学家在内的所有人都会欣喜不已吧。

黑洞来了,这是科技进步的胜利。没有科研不断行进,就不可能看见黑洞,遑论拍到照片。据报道,通过分布全球的观测点组成一个口径如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黑洞事件视界望远镜,顺利实现在1.3毫米波长的观测,并经过长期的数据分析,才成功“捕获”到黑洞的影像。

另有统计显示,人类的科学技术知识,19世纪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中叶每10年增加一倍。当前是每3~5年增加一倍。近30多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新发现、新发明、新成果,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

这一判断,既可说明站在前人肩上,人类科研力更迅猛展现,也可说明今天的人类充满创造力,不断挑战未知世界。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人类的神奇之处在于,尽管在星空中微如尘埃,但始终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始终放飞想象力,始终能够超越过往,拥抱更斑斓的未来,这也正是今天我们能够得享科技进步所带来便利的基础。

黑洞来了,这是合作共赢的胜利。科学无国界,在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在科技领域,人类能够超越国界寻求合作。以探索黑洞为例,这个庞大的观测计划,共有来自全球多个国家30多个研究所的200多名科研人员参与其中,尽管如此,仍历时十余年。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么多科学家参与,没有这么多国家的襄助,就不可能取得如此明显的进展,大众也不可能这么快看到黑洞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给黑洞拍照这项国际合作中,我国科学家全程参与,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多年以来的国家科研合作,可经常看到中国科学家的身影。正如荷兰奈梅亨大学教授海诺·法尔克所称:“过去一二十年间,中国在射电天体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在此次国际合作中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

中国科学家越来越有话语权,与他们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有关,也与国家更加重视科研有关,背后站着强大的国家,从“中国天眼”到首张月背照片,无不说明这一点。

黑洞来了,这是科学普及的胜利。黑洞照片尚未面世,舆论场内就热度不减,它的颜值如何?她的问世究竟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受到热议。

黑洞照片公布后,更是一次次刷屏,无论调侃还是思量,都说明黑洞具有独特魅力。与之相对应的是,无论媒体还是科研人员都热心科普,从黑洞是如何诞生的,到为黑洞拍照的“相机”长什么样;从黑洞照片为何要“冲洗”两年,到黑洞照片意味着什么……这样的答疑解惑,确实起到科普之效。

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正因如此,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以研究黑洞为例,不断探寻她的奥秘,并及时而精准普及科学知识,不仅能够激发出大众对科学的兴趣,还能引导未成年人爱上科学,这对建设科技强国大有裨益。

当人类的脑洞遇见神秘的黑洞,将带来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断言,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有哲人说,一个民族需要的是抬头仰望星空而非只看地面的人民,如此这个民族才会有希望。中华民族是勇于追梦的民族,置身于新时代,不断激发全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热情,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更奇妙的星空,更能遇见更美妙的未来,从这个角度看,黑洞也能“照亮”人类前行的路。

(作者是知名时事员)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