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刘丹妮
4月9日,“新物志——中国当代陶瓷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主办、广州美术学院协办,邀请了11位陶瓷艺术家参展,在不同维度上呈现陶瓷艺术历史与当代的双重属性。
参展的陶瓷艺术家包括:方力钧、冯峰、冯薇娜、季胜利、李超、李玉端、刘建华、柳溪、卢麃麃、陆斌、任宝山,他们来自不同行业,具有不同学识背景。展览展出了《2012年末》、《坏孩子的天空》、《出行》等作品,令观众感受到与传统不一样的陶瓷艺术。
本次展览策展人赵婉君说,二十世纪90年代初,陶瓷因其独有的视觉特征和文化指向进入当代艺术家的视野。艺术家借助这一传统媒材的视觉表现和符号意义,实现了对社会历史的介入和个体经验的表述,在侧重泥性实验和抽象形式探索的“现代陶艺”之外,逐渐开启了以“当代性”和“问题意识”为前提的陶瓷创作转型。
在这一整体发展轮廓中,人们能够看到陶瓷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丰沛活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观念先行对陶瓷本体语言的消解及审美体系的捐弃。
由于当代艺术重观念轻媒介的特点,许多当代艺术家最初并无意于陶瓷技术本身,而这一趋向的极端发展也导致了材料语言的弱化、陶瓷边界的模糊以及材料自律的缺失。
基于此,本次展览把目光聚焦在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材料和观念皆具有深入理解和探讨的这样一批艺术家。他们在21世纪新的社会历史与当代艺术的语境下,对观念语言和材料边界的关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即能否在观念表达的探索中兼顾本体语言的重要性,形成陶瓷材料物质性与观念性的互渗与相长?
深入思考的结果是,陶瓷在对当代艺术的介入中不应该只是作为符号化、视觉化的物质载体,而是在物质性与观念性这两个层面逐渐显现出新的关系构成方式。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同样惊喜地发现,对材料“物质性”的回归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陶瓷语言的自觉和边界的重塑,弥补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代陶瓷发展初期的缺憾,陶瓷自身的当代性也被进一步发现和更加深刻地挖掘出来。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担任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他介绍,广东美术馆自建馆以来一直致力于关注和推动陶瓷媒介语言的发展,早年以“努力成为中国当代陶艺的重要研究基地和展示平台”为己任,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性、专题性的陶瓷展览,期间收藏陶瓷作品共计近200件(组),并举办了一系列相关研究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次展览由广东美术馆自主策划,重拾对陶瓷这一创作媒介的关注与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当代陶瓷的发展,也有利于展馆本身的学术与收藏的多元化研究。
未来,广东美术馆将会对陶瓷媒材展开长期的研究计划,包括现代陶艺、当代陶瓷以及艺术家个案研究等,以期在相关领域作出新的尝试和努力。(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