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已撒海骨灰2.4万多具:从此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思念
2019-04-06 10:38 羊城派 原创
斯人已故,入海为安

文/羊城派记者 符畅 实习生 任亚文
通讯员 廖培金
图/广州市殡葬管理处供图

27年后,再一次站在甲板上,刘越(化名)仍能清晰地记得送走父亲骨灰的那天,他对着大海,同时也是对着父亲低喃:“你去周游世界吧,去到哪都托个梦给我们……”

从衡阳到广州,李元(化名)终于完成了父母的遗愿,将二老的骨灰撒向大海,从此,有水的地方就有思念。每年清明节,湘江边,撒下鲜花,就是对父母最深切的怀念。

1988年,广州市在全国首创组织全市性骨灰撒海活动,截至2018年年底,累计撒海骨灰2.4万多具,参加人数超过3.7万人次。刘越和李元,都是曾参与骨灰撒海活动的家属,也来到了去年11月举办的广州骨灰撒海30年公祭活动现场。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他们见证了广州骨灰撒海的新变化。

有海的地方,逝者的爱就在

今年62岁的刘越,在4位亲人离世后,先后帮助他们完成了骨灰撒海的心愿。最初,是岳父提出来的。岳父生前就曾多次表达过希望骨灰撒海的意愿,岳母也表示赞同,“作为普通人,安葬的形式并不重要。”

1988年,岳父去世,按照家中习惯,岳父的遗体火化后,骨灰在广州市殡仪馆存放了3年。随后,刘越和家人在拜祭时,从殡仪馆处得知了广州市的骨灰撒海活动。1991年,他们尊重岳父的遗愿,选择了海葬,这也是刘越第一次亲历骨灰撒海活动。时隔多年,当时的场景仍萦绕眼前。

那是重阳节前后的一天,刘越和家人从大沙头码头出发,登上了一艘轮渡。到达撒海地点后,他们从工作人员手中领取岳父的骨灰,站在船头,完成了撒海仪式。

这个过程对亲属来说,仿佛又重新经历了一次生死离别。刘越既悲痛、又怀着希冀地对着海水,也对着岳父说:“一路走好,我们根据您的意愿撒海了。您去周游世界吧,去到哪都托个梦给我们……”

而刘越的岳母在丈夫海葬后,也主动向后辈提出,“我以后走了也要撒海,想和老伴一起环游世界。”2005年,岳母离世,骨灰保留3年后,刘越和家人于2008年再次参与撒海活动。刘越回忆,那一年,骨灰撒海方式有所改变,船上多了一道木槽,将骨灰直接滑至海水中,不再由亲属亲手将骨灰撒海了。

“自己亲人的骨灰碰到没所谓,但别人的如果不小心洒出来,落到身上,多少还是有些忌讳。”刘越说,“新的撒海形式就避免了这个问题。”

家中两位老人先后选择海葬,刘越的父母得知后,也受其影响,产生了骨灰撒海的想法。“我母亲老家的观念还是比较保守的,按照传统,大多是土葬。但因为岳父母开了头,当我父母再提出的时候,家里人也不会太反对。”他说。

母亲和父亲分别于2006年、2012年离世。2015年11月,刘越第三次参与骨灰撒海活动。这一次的活动,让他感到和以往有很大不同:出海的船从轮渡变成了漂亮的游船,工作人员和家属分船举行仪式,花瓣与骨灰一同撒入大海。仪式结束后,家属还得到了纪念章以慰哀思。

刘越坦言,以前生活条件没这么好,老人家很少有机会能出国,骨灰撒海后,顺着海水,他们可以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现在,每每望见海水,就会想起父母、岳父岳母,好像他们的爱一直都在。他还提出,希望广州能为已经撒海骨灰的家属每年举办一次出海活动,因为“在撒海地点祭拜先人,会有特别的意义。”

从衡阳来广州,送父母骨灰长眠大海

广州市的骨灰撒海活动,也引起了远在湖南的李元的注意。他带着父母的骨灰,从衡阳来到广州,完成他们长眠大海的心愿。李元的母亲和父亲分别在1992年和1996年离世,他们生前在学校工作,受教育程度较高,思想也比较开放。“那个年代,土葬风行,树葬、海葬都还是比较新的概念。

但我的父母不赞同土葬,他们希望去世后直接火化,也不保留骨灰,而是树葬或海葬。”李元说,家人也选择尊重父母的遗愿。于是,父母去世后,骨灰被安置在殡仪馆的骨灰寄存处,李元和家人一直在等待海葬的机会。

当时,李元的姐姐刚好在深圳,从报纸上看到了广州举行骨灰撒海活动的消息,家人一商量,决定报名参加。1998年11月,李元一行6人坐上了从衡阳开往广州的火车,次日清晨6点左右才抵达。他还记得,他们是从南方大厦底下的码头坐船出发,一直过了虎门大桥,在距离天后宫不远的地方,将父母的骨灰撒向大海的。

随后,每年清明节,李元一家都会在老家的湘江旁,撒下鲜花祭拜父母。“湘江入洞庭湖,入长江,再入大海。水是相通的,父母也肯定能收到这些鲜花。”他说。

父母骨灰撒海后,也坚定了李元和家人支持海葬的信念。李元的哥哥去世后,家人也在湘江边为他举行了水葬仪式。“我们的生命来自自然,百年以后也应该回归自然。土葬会占用土地,而撒入大海,既节约又环保。”李元表示,他们兄弟姊妹都说,去世后也选择这条路,后代每年来湘江边祭拜一下就可以了,不会给他们造成心理压力。

去年,李元和家人又专程来广州参加了骨灰撒海30年公祭活动。看到现在的骨灰均装进了小盒子,再由工作人员代替家属完成,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而我还是觉得,由家属亲手撒进海里更有意义。”他还表示,希望广州能考虑在海边设立一个骨灰撒海祭拜台,即使身处外地,他也愿意每年过来实地吊唁父母。

广州市已撒海骨灰2.4万具,今年开启活动常态化

和刘越和李元一样的家庭,其实还有很多。据统计,截至2018年年底,广州市累计撒海骨灰2.4万多具,参加人数突破3.7万人次。

广州市殡葬管理处处长梅向阳透露,骨灰撒海活动推行30余年间,市民的观念也经历了从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因此撒海量逐年增长,从第一年的400余具,到2012年突破1000具,近两年每年甚至超过2000具。骨灰撒海的服务也在不断优化和创新。

“刚开始推行的时候,仪式比较简单,是由家属亲自将骨灰撒向大海的,2008年起,我们派出专门船只承担骨灰入海工作,骨灰使用可降解的环保盒包装,由工作人员统一按照顺序依次将骨灰通过专用通道投入大海。”梅向阳说,为方便市民办理骨灰撒海业务,2017年起,除每年4月在市火葬场集中接受预约报名外,广州市还开通微信报名方式,只需关注“广州殡葬”微信公众号,填写相关资料即可完成报名。

此外,广州市还增加了对骨灰撒海的补贴。2013年,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骨灰撒海补贴办法》,对本市户籍人员,在2013年1月1日后死亡火化并参加市民政局统一组织的海葬活动的,给予亲属或委办人每具骨灰1000元的补贴。

2017年,广州市将撒海补贴提高至每具2000元。海珠区、白云区、南沙区也先后制定了骨灰撒海补贴办法,补贴标准分别为500元、1000元。

梅向阳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州市民的思想更加包容、开放,也会更愿意接受绿色殡葬理念。考虑到不少家属的需求,他透露,殡葬管理处正在物色合适的地点,将为家属建立统一的拜祭场所,如果家属有需求,也会考虑开通网络拜祭。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1日起,广州市开启了骨灰撒海活动常态化,改变以往集中登记、一批次出海的活动方式,实现预约登记常态化和出海告别活动多批次。同时,全面放开限制条件,非户籍逝者骨灰也可参加。

其中,2016年9月28日以后在广州市去世并在辖区内殡仪馆火化的,提供死亡证和火化证,可免费参加。不符合免费条件的,支付活动费用(每具骨灰不超过1200元),同等享受预约、骨灰寄存、现场业务确认、参加出海告别仪式(2人)服务。

预约方式:

关注“广州殡葬”微信公众号,可全年进行预约登记。

4月1日至30日的8:30-16:00,市民可到广州市火葬场(天河区燕岭路181号)正门入口处的临时工作棚进行预约登记;

5月1日起,工作日的9:00-16:00,可到广州市骨灰撒海活动办公室(燕岭路394号进大门前行50米右侧)办理相关业务。(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