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张文 通讯员 谭玉玲 卢剑锋
清明时节,粤北春浓,正是韶关市传统产茶区仁化县红山镇白毛茶采摘的“黄金季节”。作为白毛茶主产区,仁化县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红山镇鱼皇村,家家户户都忙着采茶、制茶。
近年来,仁化白毛茶成功入选农业部《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先后获得国家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茶叶成品多次获中茶杯金奖、广东省名优茶金奖等奖项,红山镇被评为“广东省十大茶乡”、鱼皇村被列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红山茶为何屡获殊荣?清明产茶季,这里的情况如何?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仁化县大山深处的红山。
好山好水出佳茗
走进鱼皇村东坑村小组,一片片碧绿的茶园连绵起伏,随处可见茶农采茶忙碌的身影,轰鸣的制茶机器声不时从农户家传来。
“我这几天专门请了3个人采茶青,我自己在家制茶。”正在晾晒茶青的茶农谭辉林告诉记者,自家有30亩茶园,每到茶叶上市时就要请人帮忙,他自己经过制茶技术培训和多年摸索,能熟练运用几台机器进行揉捻、发酵、烘培,制成红茶、白茶产品。
谭辉林对自己家生产的茶叶非常有信心,除了熟稔制茶工艺,更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据了解,红山镇森林覆盖率达89%,辖区内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其中烟竹、鱼皇、小楣水三个村是茶叶专业村,尤其是高坪自然保护区周围10多个自然村,都是红山白毛茶的原产地。
有专家指出,红山镇高坪省级自然保护区一带,山高雾漫、气候湿润、蒸腾量小、空气中负离子成分高,使得茶叶枝嫩性强,昼夜温差大及漫射的紫外阳光特别有利芳香型茶叶的生长。
红山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邱东福表示,红山镇近年来坚持生态保护,关闭了所有污染、有生态破坏的工厂企业,着重发展绿色生态茶叶,并把茶叶作为“一镇一品”主导产业,大力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户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产业支撑。
优中选优育好种
山路蜿蜒,约1个小时车程,才能从仁化县城抵达红山镇区。在红山镇政府后面的茶园,记者发现,这里的茶叶并不像沿途产茶村里的茶叶长势“整齐划一”,而是有的刚吐出新绿、有的长得正茂盛,茶叶有的叶大、有的叶小。有30多年育茶经验的红山镇农业农村组副组长李助明为记者揭秘,“这里不仅是茶园,也是白毛茶良种繁育基地。”
李助明介绍,曾有一段时间,由于粗放式生产,红山镇茶树品种老化、单一,红山茶叶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意识到这一问题后,红山镇委、镇政府组织种茶专业户外出考察学习,并通过县农业部门牵线搭桥与广东省农科院进行联系,寻求突破。
李助明说,通过专家的指导和茶农的钻研,红山镇茶叶生产转为以改良茶树结构为主,开展以优质茶种为母穗进行“嫁接”以及利用无性系苗木改造老茶园为主要栽培模式,研制了丹霞1号、丹霞2号等30多个新品系。
结合全镇土壤和气候,红山镇选取丹霞1号、丹霞2号两个品种进行广泛推广种植。李助明说,这两个品系生产茶叶芽头肥硕、茶毫满披、滋味甘醇、带兰花香味,且茶多酚含量高,“也适合制成红茶、绿茶、白茶、冰鲜茶等多类茶,受到市场的普遍欢迎。”
匠心打造出品牌
有好的茶叶品种,更需要好的制茶技术,才能生产出好的茶产品。位于红山镇的富农茶叶专业合作社是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为了掌握先进的制茶工艺,负责人谭宗志曾到福建、云南、浙江等地学习。
“我们的茶叶品质上乘,但最初不懂制茶技术时,只会用传统手工制白毛尖、粗茶,产品单一、价格也上不去。学习了各地经验后,自己大开眼界。”谭宗志说在仁化县和红山镇政府扶持下,他们引进摊晾、杀青、揉捻、烘干等机器设备,研制出独特的茶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富农茶叶专业合作社研制的红茶“丹霞工夫”、绿茶“丹霞银毫”、白茶“丹霞银白”以及冰鲜茶、丹霞普洱等产品不仅多次获奖,更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远销珠三角、台湾、日本及东南亚等地。
在一系列的措施带动下,红山镇茶叶发展到了1.49万亩,红山镇茶叶总产值1000多万元,带动当地1000多户茶农增收致富。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文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