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遭遇帕金森 其实可以这样应对
2019-04-04 12:46 羊城派 原创
60岁老年人患帕金森病超过1%。

文/羊城派记者 张华 通讯员 伍晓丹

帕金森病,继“心脑血管疾病”、“癌症”之后,成为老年人的第三大疾病。据统计,全球有约450万帕金森病患者,近一半在中国。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患病率超过1%,而且每年新发病例近十万人。专家提醒,如果药物效果不佳,可以及早进行手术植入脑起搏器,以改善运动症状。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图/受访者提供

腿不停抖动,身体不受自己控制

卢大妈,今年已经75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然而,她得帕金森病也已经8年了。据记者了解,8年前,卢大妈白天右腿开始发抖,晚上还经常做噩梦,有一次还梦游开门要外出,被老伴拦下来。卢大妈后来去医院看病,被医生诊断为“帕金森病”。

服药后,卢大妈的这些奇怪的症状有所改善,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药物的蜜月期也越来越短,不仅要增加药量,服药时间也从一开始的6个钟,逐渐缩短到2个钟。

“有一次去做义工,身体像个机器人一样有开关,一下子就不能动了,不得不由别人送我回来。“卢大妈明白药物已经很难控制自己的病情了,”有时候我感觉自己被捆住了手脚,完全不能动,晚上腿抖动得无处安放,完全不能睡,她心情特别烦躁。”

便秘、抑郁也是帕金森的症状

与卢大妈帕金森运动症状不同,65岁的李阿姨因为症状不典型,足足四五年后才被诊断出来。“我一开始的症状是便秘、腹痛,看了妇科、消化科,做了很多检查都看不出异常。“直到李阿姨生活不能自理,才被诊断出帕金森病。

“就在2月份的时候,我已经不会刷牙,不能穿脱衣服,需要家里人抱上床。服用了药物之后,症状才得以改善。”李阿姨回顾起自己的经历也是一脸的不理解。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谢惠芳说,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不稳是帕金森病的典型的运动症状,但是不少患者在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常表现出嗅觉减退、抑郁、便秘等非运动症状,因而容易被误诊为颈椎病、脑梗塞甚至抑郁症等其他疾病。

药物蜜月期过了,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科技发展至今,帕金森病仍无法根治,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能大幅缓解症状。帕金森病治疗方式以药物治疗为主,早期可很好地控制症状,中晚期过了药物治疗“蜜月期”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卢大妈在2017年就植入了脑起搏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调试机器,与脑起搏器磨合好之后,卢大妈现在行动自如,笑容满面,在端午节前夕给小区邻居包了400多斤粽子,还被评为“天河区好人”。每天打八段锦、做义工,步行5000步,生活安排的丰富多彩。

卢大妈把粽子带给医护人员 图/张华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张世忠接受采访时表示,脑深部电刺激术适用于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该治疗方法主要改善患者肢体运动症状,而并非治愈帕金森病本身。事实上,目前临床使用的帕金森病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DBS在内都仅仅是改善症状,而疾病本身仍在缓慢进展。我们对于帕金森病治疗的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尽量使患者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给帕金森患者做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图/受访者提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世忠教授强调两点:第一,装了脑起搏器也不等于症状立即就消失了,在一段时间里,要不断调试机器,此时患者需定期随访,与医生及时沟通就显得十分重要。第二,装了机器不等于治愈了帕金森,只是改善运动症状,让病情缓慢发展,能接受这个现实,患者的心态特别重要。

Tips:手术后注意事项

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薛杉副主任医师介绍,做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1、重新学习走路姿势,特别是短距离行走,要先站稳,规划好自己的步子。

2、学习平衡和协调,注意力集中,控制自己尽量不要扶东西。

3、康复训练有一个过程,患者睡得好了,吃饭也香了,就要注意控制体重。

4、慢慢学会提高讲话音量、调节语句节律,最终改善语言交流能力。

来源 | 羊城派
编辑 | 刘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