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首席评论员 阅尽
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越来越像生活在一个魔幻世界。打开外卖APP(手机应用程序),美食画面会自动呈现在你眼前;检索某些资讯,系统就会自动推荐文章;想出外度假,旅游APP又自动给你推荐机票、酒店…..
常人会觉得,这些高度智能化的APP,给人们提供了精准的信息服务,让生活变得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出奇不意的多姿彩。但是,太过迷幻的东西,一旦细细品味,结果可能并非真的那么美妙。
譬如,你在手机日历中标记着某项活动,届时,便有相关推荐不请自来。你会疑惑,是谁泄露了自己的隐私?又如,你刚与家人无意谈论某商品,一打开手机,便有相关广告自动跳出。你会不会惊掉下巴,谁在偷听我们的私人谈话?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类似怪异甚至细思恐极的现象愈来愈多。有时会突然发现,自己竟变成了“透明人”,个人身份、财产信息,以及爱好、作息、购物习惯,乃至长相、所处位置等等,都被一个巨大的魔网一网打尽。
而这背后的魔手,正是我们形影不离的各种手机APP。上海市消保委最近发布了39款网购、旅游、生活类常用手机APP所涉个人信息权限的评测结果,发现竟有超6成APP“不老实”。当用户下载这些软件时,往往要申请很多敏感权限,诸如读取你的位置、通讯录、短信、照片、通话记录等,但实际上其功能跟这些信息八竿子打不着。
有些商家辩称,智能化的大数据运算,需要用户的信息或手机权限支持。但商家在获得用户权限时,至少要征得用户同意吧?不错,有些APP在下载时,确有相关的征询内容,但更多的则是在打擦边球,让用户稀里糊涂中招。甚至有的压根就不征询用户同意,直接获取用户权限。
手机程序的过度采集用户信息,以及越界使用这些信息,不仅可能导致个人隐私的泄露,甚而对私人生活造成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制约,势必对公共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国家工信部等部门曾颁文,确定APP保护个人信息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及规定,包括目的明确、最少够用、公开告知、个人同意等。但现今看来有些规定相当模糊,亦存在诸多法律上的真空地带。
工信部刚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移动用户已达15.7亿。而有调查称,高达四成多的用户在下载APP时从不看授权须知。这也助长了部分手机程序采集个人信息时的任性与简单粗暴。对此,必须借助法律手段,从源头上予以遏止。尤其是用法规明确商家采集用户信息的边界,哪些可采集哪些不得采集;哪些必须经用户授权,又有哪些只能是一次性权限,等等。而且,这些法规须有刚性约束,商家一旦越界,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严厉惩处。
人都说,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是富矿,但没有法律约束的过度开采,只会令富矿的“矿难”频发,而生活于大数据中的人,都可能成为受害者。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