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人总要“图个吉利”?丨品牌

为什么国人总要“图个吉利”?丨品牌

王言 侠客岛

今天,无意中看到笔者两会期间录的那期节目。回想节目当天微信后台粉丝的留言,笔者简直心态要炸:你们为什么都不好好看节目,为啥都在关注我疯狂生长的头发,以及受困于长度而无法控制的发型?

我有什么办法,我也很无奈啊。录节目时还未出正月,如果要剪头,家里一票舅舅都不答应。

当时,笔者的同事也饱受正月不能剪头的困扰,甚至在办公室的白板上写起了倒计时——距离二月二还有N天,每天改那个“N”。于是,盼望着,盼望着,“龙抬头”终于同妇女节完美重合。

都2019年啦,“正月不能剪头”的规矩,或者说某种不成文的民间禁忌,依然深深刻在我们心中。今天,闲来就想和大家聊聊这事儿。


正月,笔者熟识的理发店tony老师,甚至请了整个月的假,因为一个月店里都没什么生意。虽然没有做过认真考证,但据说这来自以讹传讹——古时文人每到辞旧迎新时,剪发用来“思旧”,两个字字音流转,就变成了禁忌。

无论如何,对禁忌的遵守,还是代表了中国人的深层普遍心理——凡事“图个吉利”,追求吉祥。



中国是世界上延续最久不中断的文明体之一。事实上,如果把时间的轴线推向远古就会发现,先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和现代人本质上其实并无二致。

比如,公元前七千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文化时期,陶盆上已经有了粗糙但可辨识的“日”“月”装饰纹。在无法对抗自然力量的洪荒时代,趋吉避凶、求取生存,是许多艺术起源时代的共性。文明成型的时代,对吉凶的预测甚至成为政治的一部分。左传记载里,无论国家大小,君主们在做重大决定时,总是把希望投向龟片与蓍草——神秘的裂纹、算筹的数字,在他们眼中都意味着“吉”与否。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层文化总会蔓延至平民社会。“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节时分辞旧迎新,生火驱魔、鞭炮轰怪,再把门上贴上新桃,寄望来年时来运转、红红火火。

古时的许多心态,在今天看来自然是迷信,不破而自破之。但大量的习俗留了下来,成为维系民族情感与认同的一根丝线。

图个吉利,简单又美好的普遍心愿。多年之后,这也会成为很多中国人的儿时温暖回忆:或许在很小的时候,每到过年,父母肯定要规范你的用语,用笔者的方言说,就是不能讲“打锅话”(闯祸之言),讲了就一定要呸呸呸,童言无忌;打碎了碗盏酒杯,自然要跟一句“没事没事,碎碎平安!”。而如果你嘴巴很甜,拜年时见了长辈讲几句吉利话,压岁钱自然大大地有。

比如今年过年,笔者被母上大人催逼最甚之事,就是要帮许多亲朋好友贴对联。这些人可能不在本城过年,或许是外出旅游,或许是空置的房子,但都要贴上春联。就这么一个小小举动,其实也很简单:图个吉利。

民以食为天,吃的方面就更不用说了,一桌团圆饭必不可少,生活质量提高,菜系不断变化,但是“吉利”仍然是一年一度的应有之义。北方的饺子,南方的腊味,吃年糕“年年高”、要有鱼“年年有余”、十个菜“十全十美”……

最近几年,笔者还发现,过年串门的时候,红罐王老吉在亲戚朋友的餐桌上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这引起了笔者的好奇,一查数据,王老吉已经是中国饮料市场送礼份额第一的产品。


2019年春节广州花市充满吉祥、喜庆气氛

其实不光是过年,在婚丧嫁娶等重大时刻,也要讲吉利。北方很多地方,喜欢在迎亲那天,于床上铺上红枣、花生、桂圆、莲子,摆成“早生贵子”的字样;家里翻盖新房,屋檐下若有装饰画,喜鹊立于梅花枝头(喜上眉梢)、倒挂的蝙蝠(福)、富贵的牡丹、多子的石榴,或者益寿的仙鹤与松柏、“万年”之鬼,也是民间常见的“吉祥图腾”。

就连生活中的许多平凡时刻,我们也希望讨点彩头。一串讲数字的电话号码或者车牌号,店铺开张选择的良辰吉时,或是写邮件的末尾,也自然而然地赘一句“顺颂时祺”。

为什么图个吉利?刨去迷信的成分,对吉祥的“执念”,反映的不过是中国人最朴素的愿望:踏踏实实、平平安安、无病无灾、生活美好。

吉,是所有美好的开始。笔者看到,王老吉以凉茶产品和凉茶博物馆为载体,结合春节和各地民俗消费特征,将“吉祥文化”与品牌宣传、产品销售推广进行融合,把“吉祥文化”打造成为王老吉的品牌符号。这就是想让消费者一想到王老吉,就想到日子红红火火、吉祥健康;民间喜欢礼尚往来,所以人们就喜欢在春节、中秋等喜庆的日子购买王老吉,送给亲朋好友。


“吉祥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地


今年两会,我们注意到了一位委员的提案,建议着力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坚定文化自信。提案中说,民风民俗、中国传统节庆文化,也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以增强民众认同感,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

笔者深以为然。时代在变迁,一些老规矩、老习俗在变化,甚至在被遗忘。但同样,只要转化得好,传统文化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今年元宵节,故宫的两场夜场灯光秀,无数网友抢票抢到手软,还是一票难求。在旧皇城里过大年,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又比如这几年几档传统文化节目,无论是以文物为主题的“国家宝藏”,以古典诗词为卖点的“诗词大会”,都赢得了不少年轻人的赞同甚至是热爱。

年轻人有自己的方式“图吉利”。过年时候“集五福”,很难说仅仅是为了瓜分一点红包,更多是求取好运气;“全球锦鲤”、“最大锦鲤”在微博现身引发的广泛惊呼,也代表了吉祥文化同现代社交媒体、移动互联网玩法的深度融合;;就连年轻人时下爱玩的游戏,如果拿到了队伍排行第一,在“今晚吃鸡”前面,总要加一句“大吉大利”。

这两年,191岁“高龄”的老字号王老吉也玩起了“年轻化”策略,用周冬雨、刘昊然这样的青年明星,把“吉祥健康”的品牌内涵、红火的包装也与春节团圆饭、佳节送礼和年轻人喜欢的聚会等消费场景结合起来,还在抖音、微博等平台上发起#吉运当头挑战#等活动,打造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象征价值——美好、健康、吉祥的生活。

当然,光靠心理暗示还不够。好运固然重要,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言,“努力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作为“好运”、“吉利”的象征,王老吉能在中国创出一片天,让许多本来不知道凉茶的中国人也开始有“怕上火就喝凉茶”的心理惯性,甚至成为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国品牌,同样也是奋斗出来的。

虽然近两百年过去了,产品形态在变化、社会环境也在变化,对中国人来说,健康就是吉祥,治未病、防上火的健康养生理念,本来就已进入生活日常。从街边小店、区域性品牌到全国知名的“时尚中药”,王老吉的实践说明,只要创意足够、符合受众心理需求,中华传统文化之深厚多元,总可以与当下取得结合。

换言之,传统文化不仅要延续得了,还要延续得好。如前所言,这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与认同的一根文化丝线,柔软坚韧,生生不息。

文/王言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