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前夕,一场春雨,遍地尽是树上飘下的落叶,南粤换新装了。
在别处,一叶知秋;在广东,却是“一叶知春”:当人行道落满叶子,也就预示着,草长莺飞的季节即将开启。
南粤的春天,颇有“春潮带雨晚来急”的意境,从金黄遍地摇身一变,成了姹紫嫣红的花花世界。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在这个适合户外旅行的季节,不妨到广东的绿道来一场骑行之旅——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省迄今累计建成绿道18019公里,蜿蜒伸展的珠三角绿道网,串联起200多个风景名胜区,贯穿着珠三角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广东绿道,从2009年提出设想到2010年上升为区域行动,从珠三角率先成网到向全省拓展,结合地域特色形成自身的特点,成为全国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区域协同治理的良好探索与尝试。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上周末,在美丽的省城广州,阅江西路上,一列车厢印着红棉图案的有轨列车,驶过开满红棉的道路,宛如一路开向春天。
“上班族”张先生告诉记者,每个周末总会约上三五知己和家人,租上几辆共享单车,沿着遍布城里乡间的绿道骑行。绿道边,既有像大观湿地公园、海珠湿地公园那样的海绵城市生态长廊和天然氧吧,还有像岭南印象园和小洲艺术村那样的人文景观和建筑风情。
“绿道的概念很早就从国外引入到中国,但真正的实践是从广东珠三角绿道网的开建开始的。”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告诉记者,广东是全国第一个发布有关绿道规划设计指引的省份。
在专家看来,绿道网作为线性绿色开敞空间,能突破自然生态现状环境的限制,将破碎生态板块和生态廊道重新连通和整合。同时,通过对绿道沿线的园林绿化等环境工程的建设,还能营造和谐的生态和城市环境。广东绿道在建设之初,就深入研究和考虑到绿道作为生态基础设施对沿线生态改善的良性作用。
就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而言,绿道成功地将城市内部住宅区、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与城市外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要素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生态保护和生活休闲空间系统,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广阔的户外活动空间。
可以说,广东绿道建设使绿地更紧密地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城市居民沿绿道骑行接驳地铁、公交上下班成为一种时尚,慢行、跑步等健身方式重新回到城市生活中。
带动沿线旅游产业
自2010年起,广东省便在全国率先开展建设绿道。截至2018年底,全省累计完成绿道建设18019公里,其中省立绿道64公里,市立绿道11995公里,形成了省立绿道—城市绿道—社区绿道互联互通的完整、连续、可达的绿道网络。
以广州为例,作为省会和珠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广州在各大城市中最早起步,迄今已建成贯穿全市的3400公里绿道。
专家分析,绿道网有利于串联分散的旅游资源,带动自然或历史文化廊道的建设,是促进区域和城市旅游全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绿道串联城市和区域重要的旅游和生态资源,带动了沿线旅游、运动、餐饮、商贸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绿道周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
广州增城绿道建设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将优质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将城市游客带入农村,不断延伸和扩展旅游产业链,形成产业关联性强、综合效益高的旅游业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据统计,增城绿道网建成后,每月有3万名左右的游客前往绿道周边的农家乐消费,使沿线村集体经济比非沿线村增长快了53.6%。东莞绿道也发展“绿道+旅游”的潜力,被评为东莞新八景之一的“松湖烟雨”景区,一条绿道蜿蜒其中,成为东莞旅游的热门景点。
绿道建设还带来附加的经济效应,自行车出行越来越多,间接带动了自行车行业的发展。随着绿道上自行车使用者的增加,广州、中山、深圳等城市先后启动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包括自行车租赁、销售、维修,以及自行车租赁店的维护管理等。据了解,广州增城区荔城街莲塘村以绿道为载体,通过经营电瓶车、出租单车和销售农产品等方式,使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长50%。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唯进步,不止步。广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越发坚定。
2018年,省委书记李希在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上提出进一步深化绿道建设,通过整治河道水网,建设水碧岸美的万里碧道,与陆上“绿道”并行成为人民美好生活去处。
绿道与碧道,水陆并进,形成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这条亲水绿道给当地发展带来的提质作用显而易见。
问卷调查显示,珠三角91.46%的受访居民认为绿道建设对住宅周边环境有改善作用。其中改善最大的是沿线风景和空气质量,其次是带动了沿线河涌及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如广州绿道建设与东濠涌河流整治工程相结合,不仅清理了阻塞的水系,恢复了防洪排涝功能,还结合绿道建设了两岸休闲带绿化广场,创造开放式亲水空间。4.1公里的东濠涌绿道,使原先脏乱的东濠涌变成可观、可游的生态河涌绿色走廊。
广东绿道,正成为深入民心的“幸福之路”。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郑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