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在高处有悲天悯人之光:2019花地文学榜年度散文榜单揭晓
2019-03-24 10:05 羊城派 原创
散文入围作品公布

评委(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

陈剑晖  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苏里  书评人,万圣书园创始人

伍立杨  学者、随笔作家,曾任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麦小麦  作家、阅读推广人、花城出版社营销总监

戴新伟  随笔作家,现供职于艺术品藏拍机构

桑农   学者,随笔作家,现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

张鸿  散文家,广州市文艺报刊社副编审

李怀宇  散文家、出版人

沈胜衣  随笔作家,供职于行政机关

乔叶  鲁迅文学奖得主、河南省作协副主席

散文入围作品 (以作者姓名拼音首字母排序)

包慧怡《缮写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8

胡洪侠《夜书房:初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7

李敬泽《会饮记》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88

[]刘荒田《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6

[台湾]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8

陆灏《不愧三餐》中信出版集团 20186

潘向黎《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88

铁凝《为什么要把时光留住》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88

文珍《三四越界》中信出版社 20188

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上海三联书店 20181

包慧怡《缮写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8月
评论是一种缺席在场的写作

作为一种书评样式,《缮写室》有两个鲜明特点:第一,它更像是一册阅读和成长笔记,超过一半篇幅写于25岁前,在夹记夹议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文思从抽穗、灌浆到成熟的清晰轨迹。第二,作者立足于西方中世纪文学,随着文意的需要,用于表达的质料,远则向古典时代、近则向现代蔓延,且知识的触角越出艺术和文学,朝着古典学、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诸领域伸展。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诗人和画家的手眼,记录中世纪的精神风貌、文心匠意、知识积累,是如何为近现代“画风”的全方位转变提供给养、铺平道路,使得读者对于走出“黑暗中世纪”的偏见,有了可靠的触感和支撑,为作者奉行的“评论是一种缺席在场的写作”立场,作了注释,并通过斑斓的修辞,丰富了这一立场。

——刘苏里 

胡洪侠《夜书房:初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
深谙文字的翻云覆雨

唐弢关于书的文章,奠定了白话文中“书话”这一体裁,给无数爱书人提供了释放这种爱好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写书话与对书的爱是同等重要的。不过就像书评这种由大众传媒催生的文体一样,书话也有目光呆滞乏善可陈的时候。

自“书情书色”这样短小活泼,无所不谈的关于书的文章诞生后,书话可以说是升级、转型了。不再是那么冗长、呆板、做作,只谈一点,不求面面俱到,夹杂着个人的眼光和故事……足够了。

胡洪侠是真正的爱书人,他又是资深的媒体人,不仅深谙文字的翻云覆雨,更可以体现出读书界的热点和媒体的关注。个人对书的观感和经历都为我所用,别开生面,从中也可以读到当代爱书人、藏书家的身影。相比过去那种“文章”式的书话,胡洪侠的只能算短章,可是这些往往才几百字的“文章”里,告诉读者的不一定比长篇大论的少,而且这样的形式是如此成功地应和了当下的趋势。

——戴新伟   

李敬泽《会饮记》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8年8月
文体的界定带来一定的“难度”

纵横捭阖的知识游走,天马行空的阔大想象,信手拈来的史学知识,具有高瞻性的机智言说,以及时时可见的莲花妙语,构成《会饮记》的鲜明特色。这是一部有跨界感的文本,它甚至为文体的界定带来一定的“难度”。

《会饮记》,它时时引我们沉思,引我们出神,引我们会心或忍俊不禁。它在貌似随意而泅漫着的思绪中,在诸多貌似繁杂、琐散的知识中,建立起的却是一种更为宏大而内在的“总体性”联系。

——张鸿  

[美]刘荒田《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年6月
欧风美雨的洗礼与汉魂唐魄的交融

在旧金山退休后,刘荒田先生的写作进入自由天地。台山、旧金山、佛山,是刘荒田的人生“三山”。经历人生高峰的攀登与风雨的洗礼,如今刘荒田已到“见山仍是山”之境,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尽看透,而文字返朴归真,更为洗练从容,淡而有味。

人生实难,常人往往度日如年。刘荒田的《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是小品文集,但文再小也有大气象。在书中,他体味家居的幸福清单,感悟贫穷是一种浪漫,省思“坚持饥饿,坚持愚蠢”,皆别出心裁而富哲理。

欧风美雨的洗礼与汉魂唐魄的交融,在刘荒田的文章中得到自然体现。他在美国生活,已经充分认识了西方文明的真谛,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富有人情味的一面,又有与生俱来的认同。

可以说,刘荒田的人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典范,而他的文字,则是千锤百炼的中文的现代结晶。文字回归祖国,思想融入世界,而字里行间流露了深切的“中国情怀”。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刘荒田善于写生活细节、人生故事,从中提升到自在、看破、放下的境地,让人读后有所思,有所得。在滚滚红尘中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偶尔仰望星空,但见高处有悲天悯人的光芒。

——李怀宇   

[台湾]龙应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年8月
小人物在大历史洪流中的命运

从30年前刮起一股“龙旋风”的《野火集》,到新近出版的《天长地久》,龙应台经历了“大江大海”般的历史反思,也感悟过“目送”那样的生命接力。这一次,她回归到人生的本源和时间的本质,回归到爱和生死,集中写出与93岁的母亲美心的对话。

龙应台在书中回忆与母亲的往昔故事,通篇情意绵绵,文字典雅柔婉。龙应台不只写下对母亲美君的心里话,也展现了小人物在大历史洪流中的命运。

她试图让读者知道,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个美君,他们都是有“来处”的。如此,《天长地久》就既是一本跨代凝视的亲情读本,也是一部对上一代充满“温情与敬意”的生命之书。龙应台说:“上坟时,你带一束玫瑰花。花瓣会枯萎,但是花的香气留在你心里。不是吗?所以,这世界上凡是不灭的,都在你自己的心里。”

可见,那些真挚、动人、纯洁的人间情感,都是不灭长存的,因为它们都在人的心里。从这个意义上讲,龙应台的这部《天长地久》也是有可能不灭长存的。因为书中的文字很容易钻进人的心里,并驻扎下来,天长地久地照耀、温暖你的人生。

——陈剑晖   

陆灏《不愧三餐》中信出版集团 2018年6月
旁征博引又举重若轻

陆灏上一本书叫《听水读抄》,摆明车马就是“读读抄抄”;要介绍其新著《不愧三餐》,我也照抄当中几个题目便可直观见之了:全书从关于钱钟书杨绛的《不可靠回忆》开始,以《克里斯蒂小说里的中国元素》作结,中间谈《“蜀”非国号》,《秦桧墨迹》,《民国初年琉璃厂》,《苦雨斋的元旦》,也泛谈《关于掌故》,《书衣》与《书目》……仍属杂览闲读的札记,文艺八卦的小品,也有与前辈名家交往所得的珍闻,以及发人所未发的有趣考证,旁征博引又举重若轻,为我们转述(转而有述)一些有意思、可品味的中西文史故实。

陆公子很喜欢陈洪绶,忘了是他文章还是给我的信,又或者在书法里,录过陈的诗:“但愿明年吉祥事,各人多读数行书。”这回的书名,取自陈老莲的“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吉祥事”,是形而上的、人生的宏愿;“三餐”,则落实为日常,是实在的生活。

他这些富于情味的读书笔记亦有此两面,既具高雅文化的内涵,又亲切平实,是如对三餐的家常话。又好比他在《董其昌毁了多少字画》一文说的:“暑天翻阅书画录,不失为消夏一法。”该书正可消夏、消闲、消其他。查日记,我收到书的那日,“急火攻心带病抗疲地车轮战忙了一整天”,晚上读点里面的书话,“可消公务与病躯之疲。”如此足矣,即使这一点“疗效”便能见出其价值:消磨人世苦热,消受书间清娱,他因之做到了真正读书人的“不愧”。

——沈胜衣 

潘向黎《梅边消息:潘向黎读古诗》 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8年8月
精致里边含蕴着大的格局

读经典,能进得去,出得来,进出裕如,才是高手。在北京举办的《梅边消息》新书发布会,主题就是“读古诗,做现代生活家” 。

《梅边消息》可谓潘向黎的心灵读本,她用散文化的笔触让现实的阳光照进古代的诗行,千余年的时空霎时拉近……家学渊源,文学博士,“私淑”顾随先生,这些都使得她在古诗的游弋中喷溅出的那些珠玉一般璀璨的观点,都有深厚的学养垫着底儿。这是一本有趣的书。读之有一种兴会淋漓、沉醉其中之感。这种心灵的感知和遇合,深刻地揭示了读书与境遇、年龄、遭际、阅历等潜在的对应关系。这是一本深情的书。不仅深情,甚至痴绝。

潘向黎的精致,却不是一般女性作者的纤巧、婉约、柔弱,她的文字是有力的。或许正是与唐诗有先验般的亲缘,浸淫了其博大、雄伟的气象,她的精致里边含蕴着大的格局,大的眼光,有一股磅礴有力的真气。

——伍立杨

铁凝《为什么要把时光留住》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8年8月
更平实的面目和更本真的温度

铁凝以小说家的身份蜚声文坛,其实她散文作品的影响力应不逊于小说。她的散文总是紧贴自身的经历和经验,却又绝不拘泥于此,而是将此作为原点,以浑然自成的整体结构、独特别致的叙述视角、精微准确的细节捕捉和充沛丰盈的情感质地,将读者带到一个明亮广阔之地。

和她的小说相比,她的散文有着更平实的面目和更本真的温度,且兼具感性、知性和诗性,格局正大端秀,意境深邃隽永,气韵博雅超拔,综合形成了高尚、清明的文学品貌,生发出一种动人的魅力。

铁凝评价她极敬重的文学前辈孙犁先生的小说时曾言:“它所抵达的人性深度是那么刻骨,它的既节制又酣畅的叙述所成就的气质温婉而又凛然;它那清新而又讲究的语言,以其所呈现的朴素大美使人不愿错过每个字。”我想,此言用来评价铁凝的散文,也是很适宜的。

——乔叶    

文珍《三四越界》中信出版社 2018年8月
游走于散文、诗歌与小说片断之间

文珍作为一个越来越受文坛关注的小说家,却突然转身出版了一部散文集,这是第一个层次的越界;更大的越界在于书中有34幅她自己的画作,是为“三四越界”。这样的越界充满诱惑,也充满魅力。

散文这种题材发展到今天,成为一个很难严格界定的文体,而文珍这本《三四越界》,以九个名词为篇名,九篇咏物文,游走于散文、诗歌与小说片断之间,展现了十分纯粹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中国散文风貌。她将此书定义为 “我所有小说、诗歌和白日梦的出处索隐”,她借着心仪的物品与自然风物,以回忆为路径,与读者分享她人生中的高光时刻,书中旁征博引,梳理每种物件的前世今生,同时又用自己生命中大量绵密而意味深长的细节,为美的物件与景物赋予鲜活的独属于作者本人的全新意象。

——麦小麦    

周保松《小王子的领悟》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1月
知行合一的体验和童心未泯的执着

这是一部借童书《小王子》谈哲学的思想随笔。熟悉童话的读者,或许会觉得阐释过度;热衷哲学的读者,或许又会觉得不够玄奥。可若是将目光锁定在作者个人思想及其表达上,你会发现这些纯净、明澈的文字,自有一种令人动容的力量。

童话里的玫瑰、狐狸、小王子的世界,无论你是否熟悉;作者的“领悟”和思考,你都不会陌生。梦想、爱情、友谊、责任、选择、驯服、尊严、公正等等,既是人生哲学、道德哲学乃至政治哲学的命题,也是我们每个人切身的、当下的、现实的关怀。

作者没有炫耀渊博,没有卖弄机智,不造作,不煽情,只是用一种理性的、温和的声音,和风细雨,娓娓道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凭借自己知行合一的体验和童心未泯的执着,表达出对“好好活着”的向往、对公平正义的“在乎”。

——桑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