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波罗鸡"工艺繁琐产量低,点斗“电子鸡”?
2019-03-20 14:40 广州日报 原创
当传统遭遇时尚,“波罗鸡”要如何传承发展?

每逢民间传统庙会“波罗诞”,游客游玩之后总要拎一对“波罗鸡”才称心如意。“波罗鸡”并非用菠萝煮的鸡,而是一种手工艺品。

然而近年来传统“波罗鸡”销量下滑、制作量少,而工业化生产的带电子装置“波罗鸡”销路却更广。当传统遭遇时尚,“波罗鸡”要如何传承发展?

玩具“电子鸡”遍布全街

昨日(农历二月十三)是南海神正诞日,盛大庙会“波罗诞”迎来了“五子朝王”的活动高潮。

在南海神庙东售票口,一排热闹的摊档沿着清河大街铺开,市民过往时都会选购些“波罗鸡”、波罗粽和风车作为小礼品。记者发现,传统“波罗鸡”难觅,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玩具的“电子鸡”。

店主回忆,这些“电子鸡”新品种频频出现。有的是做成手提花篮,上面是母鸡带一溜小鸡出来散步;有的做成鸡笼,一对恩爱的夫妻鸡生下鸡蛋;有些干脆取“波罗”谐音,让小鸡站在“菠萝”上打鸣……这些玩具不仅造型新奇,还装上能发音的电子装置,许多孩子都好奇地拿起来打量玩耍。

电子“波罗鸡”

“小时候我们都是买传统‘波罗鸡’,现在好难找。”来自夏港街的黎女士坚持要买对“真鸡”,讨个好兆头。

“波罗鸡”一人一年最多做千只

在“非遗”工艺档里,56岁的传统手工艺人叶美英正在忙碌,今年她足足做了上千只“波罗鸡”。“已经全部卖完了,半个人那么高的‘鸡王’也卖光了,生意还算可以。”

叶美英说,虽然和过去高峰时期卖出三四千只没法比,但上年纪的老主顾都会买一对“波罗鸡”,相熟的街坊也得提前订货。

在她的眼中,“电子鸡”只是玩具,说到祈愿祝福,还是传统手扎“波罗鸡”最为“原汁原味”。“波罗鸡”是一点点手工黏贴上去,老人们都说,买“波罗鸡”的人都希望“黏”些好运气。

叶美英介绍说,“波罗鸡”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总共有32道工序。其中做鸡身模型的泥土要取自南海神庙背后一公里外的铜鼓山上,只有这里的泥土油滑细嫩,既不含泥沙,黏性又大,可以一连用几十次“倒模”。

从鸡模到鸡脚、鸡翅、鸡嘴、鸡冠,每个步骤都十分复杂,所需材料包括硬纸、鸡毛、稻秆、颜料等,再一点点手工黏上去。作为制作“波罗鸡”的老手,叶美英一年时间,最多只能做出千只传统“波罗鸡”。

“自从嫁进来跟大嫂学做‘波罗鸡’已经20多年了,不希望这个手艺失传。”叶美英说,这些年很多人给她录节目展示手艺,自己也手把手教授、传承、保护和发展“波罗鸡”,还曾有外国人向她求艺。“永远会有人喜欢传统的东西,有人喜欢我就继续做下去。”

“希望‘波罗鸡’能变收藏品”

早在十多年前,“波罗诞难觅正宗‘波罗鸡’”等说法就已涌现,那时各式各样的“电子鸡”等工艺品正冲击着传统“波罗鸡”的市场。

传统“波罗鸡”虽然销量下滑,但并未消失,价格也不断上涨。十多年前,一只1斤以下的“波罗鸡”只能卖3~5元,如今叶美英制作的传统“波罗鸡”一只卖25元。

在有关部门和传统手工艺人的努力下,“波罗鸡”制作技艺进学堂、进社区,知名度有所提升。一些动漫公司甚至对“波罗鸡”进行创新设计,使其形象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

不过,有市民对传统“波罗鸡”提出了建议,来自海珠区的王小姐认为:“传统‘波罗鸡’停留在民间技艺上,不够美观,有些地方胶水痕迹很明显。”王小姐说,传统工艺也可以吸取下现代艺术,不要拘于形式,争取变成值得收藏的佳品。(何瑞琪)

来源 | 广州日报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