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 | 两会深圳元素⑩:在深创办华南政法大学……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这些建议

全国两会 | 两会深圳元素⑩:在深创办华南政法大学……代表委员们提出了这些建议

深圳发布

前言

从4日起,深圳发布推出《两会深圳元素》专栏,聆听两会上的深圳声音,一起来围观!代表委员就“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在深圳创办华南政法大学等建议进行了讨论


吴以环委员:

打造“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 大数据平台


随着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发展,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复杂和严峻。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副市长吴以环建议,要加强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

“调研发现,当前,网络侵权变得更加隐蔽、侵权占比越来越高;网络知识产权侵权呈现出时间更快、范围更广、受众更多、影响更大等特点,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日趋复杂和严峻;加上我国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有不够成熟完善的地方,线上侵权人经常能逃避应有的法律惩戒。所有这些都给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吴以环指出,当前,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侵权违法行为发现难、侵权违法责任追究难、权利人维权流程复杂以及电商平台履责不充分等问题。她建议,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体系,并成立全国互联网知识产权监测中心。“建设统一的监测预警信息和资讯平台,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监测预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全国性互联网知识产权案件指挥系统,打造‘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大数据平台。”

吴以环还建议,要建立完善线上线下协同监管机制,并加大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惩戒力度,显著提高违法成本。此外,她还建议,推动电商平台建立先进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标准,完善政策体系,夯实电商平台主体责任,提高电商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



在粤全国人大代表李铁:

建议在深圳创办华南政法大学


“我国北有中国政法大学,东有华东政法大学,西有西南政法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中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唯独我们华南地区一所也没有,不应该。”12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泓泽教育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铁建议创办华南政法大学,培养熟悉粤港澳三地不同法律体系的复合型法治人才,助力大湾区建设。他说:“这所大学的最佳选址应该在深圳。”


广东需要一所政法大学

李铁说,广东的高校不少,可是政法类高等教育不强,与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位极不相称。

去年下半年,他专门与省参事室调研组一起进行了大量的调研,今年两会他带来了两组数据。第一组,广东现有40多所本科高校设置了二级法学院(系),但还没有一所进入国内高水平法学学科行列。教育部2017年12月对全国高校法学学科水平的整体排位中,广东没有一所入围A类三档的高水平法学学科,“可谓‘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第二组,从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看,全国具有法学博士授予权的院系有49所,广东仅有2所;具有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院系有243所,广东仅11所。

李铁说,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广东要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法治建设最为重要。单靠传统的普通法学院系已不能满足广东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法治人才,广东需要创办一所高水平的新型政法大学。


为大湾区发展培养复合型法律人才

在李铁看来,创办华南政法大学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需要。

他说,粤港澳三地在“一国两制”下分别实行三种不同的法律体系,如何消除制度障碍,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高速流通,这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因此,广东需要大批懂经济、懂管理、懂外语、熟悉一国三地法律规则的高水平复合型法治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正是华南政法大学应运而生的重要使命。”

在李铁看来 ,华南政法大学的定位是培养熟悉一国三地不同法律体系,精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高层次法治人才。在学科建设上要突出粤港澳经济社会管理的需求,在如何构建三种不同法系边界衔接机制上作深度研究。特别是突破传统法学教育理念,突出以社会治理相关的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其他政法大学错位发展。


校址首选是深圳

华南政法大学建在哪里合适?李铁认为,校址首选在深圳市。

他提供了四大理由。第一,深圳毗邻香港,在区位和配套条件上具有明显优势。第二,深圳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为办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第三,深圳市近年来有许多创办新型大学的实践经验,比如南方科技大学在短短的几年间就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第四,深圳市近年来先后创办十所大学及研究院,均以理工科为主,创办一个政法大学也可以优化深圳市大学的结构布局。

李铁说,此前他已与深圳教育主管部门沟通过,深圳方面也对这个建议表示欢迎。深圳大学等多所高校对高等法学教育和粤港澳区域法治研究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当前,创办华南政法大学已条件成熟,应该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快启动!”


代表委员建言乡村振兴

要“产值”也要“颜值”


在深全国人大代表刘若鹏在分组讨论中就美丽乡村建设等话题发言。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何龙 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在眼前,全国两会期间,乡村振兴再次成为热门话题,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产业振兴需要“多条腿”走路

乡村振兴,首先要发展产业。

“振兴乡村,我们湛江从产业振兴入手,主要依托甘蔗种植产业。”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河头镇吾良村妇联主席刘小权针对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带来了“第一线建议”。

刘小权所在的遂溪县属于湛江甘蔗种植区,目前贫困地区甘蔗种植户每户种植面积约5-10亩,开展甘蔗种植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刘小权介绍,“希望国家能够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推进糖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缩减内外价差”。

产业振兴需要“多条腿”走路、“多方案”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长张家文认为,要把乡村振兴战略当成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他建议,乡村振兴首要应抓牢产业,突出优质、特色、绿色,持续调好调顺调优种植业结构。顺应旅游业发展新趋势,推进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主席刘悦伦也建议,要进一步整合绿色资源配置,助力乡村振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推动具有北回归线地区品牌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形成新业态、新亮点,带动沿线村庄释放新活力。

刘悦伦建议,应当加强北回归线生态旅游带跨区域协作,突出农耕文化特色,助力乡村振兴。“我国北回归线带约有乡村31800个,要鼓励各地同质资源共享、异质资源互补、联动共赢发展,因地制宜,打造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


吸引优秀人才成为发展的领头雁

如何让“三农”大舞台成为更多懂农业、懂技术、懂市场人士的优先选项,使其投身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建议,政府要发挥招留人才的主导作用,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支持优秀的专业人才投身农村和农业。一方面,要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引导、激励专业人才到农村和涉农企业创新就业;另一方面,要畅通涉农人才的晋级渠道,激发他们的工匠精神和责任担当,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

在涉农人才培养上,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表示,后稷4000年前就开始“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先河,被称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他建议,面向县乡村三级特设“后稷人才”岗位,旨在创新乡村人才吸引和使用机制,使更多优秀人才到乡村振兴第一线发挥“领头雁”作用,引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此外,要对接“后稷人才”特设岗位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国家增列乡村振兴博士、硕士专业学位,选择部分有学科基础和培养条件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培养任务,为“后稷人才”特设岗位培养输送复合型优秀人才。


铸就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认为,当前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在给农村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在改造和解构着乡村社会的文化价值,冲击着农民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深刻的文化冲突,乡村传统建筑损毁、乡风民俗流失、乡土文化消解、乡贤精英式微等问题逐步显现。

许江深有感触地说,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发展农业,振兴产业,更要重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要保乡土、倡乡风、兴乡文、聚乡心。吸引专业人士深入乡村,对各类文化地标进行全面认真的调研。在遵循保护为先的同时,可适当对一些文化地标进行利用,将景观功能与文化游览、乡村公共文化活动相结合,使其成为当地新的文化地标和村民的精神家园。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说,乡村振兴要唤醒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实现增值效应。让文化产业与农业、商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促进乡村旅游,繁荣乡村经济。

“让农村独有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民间工艺等活动,表演有舞台,展示有馆室,经营有场地,宣传有平台。”昝林森认为,文化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不仅应把文化理念贯穿到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还要更好地发展乡村文化产业。


全国政协委员吴换炎:

把深汕高铁纳入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


作为深圳第“10+1”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的深汕特别合作区如何在提高全省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方面作出新探索、为全国的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深汕样板”?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福建社团联会主席、深圳市新二金达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换炎认为,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重大战略高度看,深汕特别合作区要有新担当展现新作为,在产业集聚、交通发展、民生建设等方面继续发力。


要把潜力变成生产力创造力

吴换炎表示,深汕特别合作区地处珠三角核心区和沿海经济带的连接点,距离深圳边界仅60公里,距离香港82海里,拥有468.3平方公里的土地,145平方公里的可开发用地,50.9公里的滨海岸线,13公里优质、连续的沙滩和滨海浴场,交通区位、自然秉赋得天独厚,是广东珠三角地区不可多得的成片可开发的滨海地区。

“天生丽质难自弃,深汕特别合作区应成为新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和未来的标兵。”吴换炎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为深汕特别合作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要站在深圳这个巨人的肩膀上,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把潜力转变为生产力创造力。


以通达的交通促进跨越式发展

“深汕特别合作区要发挥区位优势,实现大开发大发展,交通是非常关键的因素,要加快形成与深圳的‘半小时’、与广州的‘1小时’工作生活圈。”吴换炎建议,应该把深汕特别合作区重大交通项目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统筹规划建设,以通达的对外及内部交通推动合作区跨越式发展。

吴换炎建议,具体而言,要把深汕高铁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规划并尽快开展前期工作,支持建设深汕第二高速公路,支持深汕城际铁路纳入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规划并适时启动前期准备工作,确立广汕铁路深汕站枢纽功能定位并适当扩大建设规模。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新城

“教育和医疗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是吸引集聚高端产业和人才的前提条件。”吴换炎指出,目前,深汕特别合作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毕竟底子薄,教育、医疗机构严重短缺,远远无法满足未来的基本发展需求,更无法与其发展目标相匹配,建议高起点建设一批医疗、教育、文化、公园、保障房等配套设施,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丰富的滨海资源人文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海城市,使之成为大湾区的后花园。

吴换炎还建议,应该加快广东省深汕特别合作区条例立法工作,明确合作区的法律适用、海关管辖等关键性问题,并推动在深汕特别合作区设立海关、海事等中央垂直机构,由中央驻深相应机构管理。



记者:甘霖 杨丽萍 李舒瑜 周元春

石义胜 方慕冰 蔡青

来源:深圳特区报、深圳发布

如需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