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派原创文本/夏杨
“人有三急”,每个人一天要如厕6到8次,若以每天15分钟算,人一生中差不多要花两年时间在厕所!因此,厕所问题虽不太高雅,但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并且这还是个顶顶重要的大事。如果厕所卫生不过关,污染了食品和饮水,会导致疫病蔓延。由此诱发的肠道疾病,全世界每年造成约150万未满5岁的儿童丧生!
2019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厕所革命”。这一场已经在中国进行了30多年的“革命”运动,之所以依然备受关注,是因为这触及了民生痛点!
毕竟,厕所问题不仅关乎生活质量,它还关乎社会文明,关乎人的尊严!
为什么要“厕所革命”?
为什么要发起“厕所革命”?很简单,是因为现在有些地区的厕所还存在很多问题。
在一些城市,干净的公厕不够用,走在路边内急时四处找不到。而在广大农村,问题就更为严重,很多居民家里的厕所都谈不上干净、卫生。
厕所的卫生问题不是小事,这事关人的身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因为厕所卫生问题及其导致的水源污染,每年全世界有150万未满5岁的儿童丧命,这比艾滋和疟疾两种病致死的总人数还多!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广大农村,人畜共患病的问题十分常见。农村地区80%的传染病是由厕所卫生和饮水污染引起,其中与厕所卫生有关的传染病达30多种,常见的有痢疾、霍乱、肝炎、感染性腹泻等。
并且,在乡村游日益火热的今天,农村厕所卫生问题已成了衡量一个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准之一。环境再美、民风再好,如果厕所污水横流,都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各地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得以改善,很多偏远农村也是家电齐全、吃穿不愁,但厕所却变化不大,几十年来依然还是“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
农村厕所的简陋、污浊,成了城乡差异的一个缩影。很多常年外出的人回到农村,最难以适应的就是厕所问题。到乡村旅游的城市人或外国人,最难接受的也是当地的厕所问题。
厕所,成了制约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厕所革命”任重道远,还需继续推进。
6000年厕所文明史
任何国家的文明史,都缺不了厕所这部分。而生活方式的文明史,往往超出人类历史的长度。毕竟,通过考古的方式,人们能看到史前文明的遗存。
中国最早的厕所遗址,可以上溯到仰韶文化(距今7000年到5000年)。在陕西半坡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在人类居舍遗址外发现一个人工挖掘的土坑,经考证,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厕所遗迹,距今约6000年。
为防雨和保护隐私,古人常在厕所上铺茅草,故民间称之为“茅厕”、“茅房”等。厕所最早的书面记载出现在西周,《礼记﹒既夕礼》云:“隶人涅厕”,说的是古人掘地为厕,待坑满后,令奴隶把坑填上,再挖新坑。
秦汉时期出现了蹲式和坐式两种厕所,并区分男、女,男厕便坑前有尿槽。
汉代还出现了水冲式厕所。在河南商丘芒砀山汉代梁孝王刘武墓中,发现一处厕所,内有一套完整的石质座便器。在座便器正后方墙上,凿出一条冲厕的水管通道。
唐朝专设有“司厕”的宫廷官员“右校署令和丞”。宋代汴梁等大都市的公厕具有行业性质,有专人管理。《水浒传》中载,在东京大相国寺里有一种专管厕所的杂役,唤作“净头”。
宋代还出现了移动厕所——“马桶”。南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记载了临安城的都市风貌:“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
明清时代出现了收费公厕。清代嘉庆年间收费公厕还送手纸,并有免费书籍阅读。
中国古代是多神论,厕所有“厕神”,并且还是个女神。民间传说中厕神叫紫姑,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紫姑是个美丽的小妾,正室很彪悍,逼她干各种粗活累活,以至紫姑被累死在厕所。天帝可怜她,就根据她去世地点封她为“厕神”。
虽然紫姑名为厕神,但可不是管厕所的,“能占众事,卜未来蚕桑”,这在农业社会里,可是个重要的神祗。
同为东亚文化圈的日本也有厕神,并且真的在厕所里供奉。日本厕神主管的内容也很重要,是生育和发财。
中国古代厕所主要是旱厕,这和农业文明息息相关。如厕的粪水经泥土掩盖,收集后成为农田肥料,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并且,自古农村厕所往往和猪圈、牲口棚连在一起,这也是便利于粪水的收集和综合利用。这几乎成了一种固定模式,几千年来变化不大。
中国厕所文化源远流长,曾长期领先于西方,但在近代却落后了。19世纪工业革命后,欧洲进入了抽水马桶时代。
而同时代乃至后来,中国很多地区的厕所进步不大。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厕所问题,备受国内外游客诟病。
关乎文明、爱与尊严
中国城乡的“厕所革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那时候以筹备北京亚运会为契机,拉开了“厕所革命”的大幕。
而此前,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兴建了很多公厕,但大多都很简陋,往往是围墙之内一排蹲坑,“一个厕所臭一条街”。并且厕所外还常常排起长队,给那一代人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简陋的公厕容易滋生蚊蝇,导致霍乱、痢疾等肠道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病的高发。
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很多地方的厕所问题还不容乐观。这里面涉及认知问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城郊或农村改造中图省事、省钱、省力,“面子”搞得很好,但地下管网则不合格,甚至没搞。而没有地下管网配套,厕所革命就难以推进。
厕所太简陋,或者太少,往往给人带来不便和尴尬。尤其是女性、老人等。因此,推进厕所革命,关乎人的尊严。因此对这个问题重视不够,就是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的表现。
目前有些城市街头公厕少,部分高速公路厕所布局不合理、农村厕所脏乱差等问题,都是生活设施便捷性不足的表现,问题的根本还在于当地社会的文明程度还不够高!
因此,社会关注“厕所革命”问题,应站到更高的角度。厕所问题是民生问题,是环境问题,是文明问题,也是尊严问题。一个地方的厕所问题搞不好,对营商环境和旅游环境都有伤害。
山清水秀的自然风景、淳朴好客的民族风情,还有完善的卫生设施,干净的食宿条件等,这些加在一起,才是最美的乡村,才是最美的家园!
“厕所革命”持续推进,正在为美丽乡村补上卫生、健康的短板。虽然任重道远,但十分必要、十分迫切,人们对这场“革命”的成效也充满期待!
现代抽水马桶的历史
(以下摘自北京日报,有删减)
1596年,英国人约翰·哈林顿爵士发明了抽水马桶。只要拉一下这种马桶的扳手,水流就会蹿出来把马桶冲洗干净,涌上来的干净水还可以把臭气盖住。
不过,当时这种抽水马桶只是贵族的玩物。由于没有水阀和阻隔下水气味的设计,也没有配套的管线,最早的抽水马桶没能得到推广。直到1775年,具有现代意义的抽水马桶由亚历山大·卡明斯发明出来。后经不断改进,这种马桶变得方便而便宜。
这时候,经历了大规模黑死病、霍乱等疾病的伦敦人,已经意识到了卫生的重要性。1845年,在英国召开的第一届世博会上,约有80万人耐心排队试坐抽水马桶。从此,抽水马桶风靡英国,很快替代了便壶和便坑,走入寻常市民家。
不过新问题也来了。当时人们不加处理地把厕所污水排进了泰晤士河,而泰晤士河是市民饮用水源,这加剧了霍乱的流行。19世纪后期,英国人意识到了传染病与饮水间的关系,开始大规模布局排污管线,并将它们布置在饮用水管线下游。正是有了一体化的排污工程,才使得抽水马桶有了革命性意义,成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象征。
20世纪初,西方抽水马桶传入中国。最早接受它的是华洋杂处的上海富商们。住在中国旧式住宅里的人们用上抽水马桶,还要再晚些时候。
来源 | 羊城派
本期主持 | 夏杨
责编 |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