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生委员:建议设文化遗产建筑“岁修”制度
2019-03-12 14:17 羊城晚报 原创
广东拟设专项资金用于文保单位日常保养维护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黄宙辉

针对目前文物保护工程存在“轻保养重修缮”的现象,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副省长许瑞生提交提案,建议设立完善文化遗产建筑“岁修”制度。

3月11日,记者获悉,广东拟设政府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纳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监测和保养维修。该规定实行后,每年省级财政为此投入的专项资金逾2000万元,全省700余处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将可获得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每处省级文保单位每年可获得3万元。规定有望今年内实行。

图/视觉中国

现状
文物保护工程 “轻保养重修缮”

“文物建筑历经岁月风霜,脆弱易损,需小心呵护、定期检查和监测。”在提案里,许瑞生委员举例说,南方白蚁肆虐,一旦发生蚁害将以惊人的速度蔓延,从而导致整座、整片建筑的木构件被侵蚀毁坏。

只有坚持日常监测和养护,才可使古建筑长时间维持良好状态。而现实是:大量古建筑得不到保养维护,小毛病不能及时修补,直至拖到大修,而大修也往往伴随着历史信息的丧失、真实性的削弱,很容易陷入“修缮—再破败—再修缮”的怪圈。

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古建筑日常保养维护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古建筑管理使用单位(个人)应充分认识日常保养维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持续、规范、科学地开展日常保养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妥善处理病害威胁,保持古建筑的良好状态。”

该做法也是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进经验,但实际上,古建筑的使用单位很少主动作为、履行日常保养维护职责。此外,相关规定里关于文物建筑日常保养维护的资金也未得到真正落实。

建议
日常保养为主 尽量减少修缮

基于上述情况,许瑞生委员提出四项建议,包括:向纳入国家保护名录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拨付日常监测和保养维修的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将古建筑保护思路真正转变至“以日常保养维护为主、尽量减少修缮”;将日常保养维护和“岁修”工作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定期抽查各古建筑使用单位的年度预算计划、维护资金安排情况并对社会公布;建立工作制度,及时发现、记录、汇报和妥善处理古建筑病害,保持古建筑整洁、安全、稳定的良好状态,避免小病拖成大病、小修拖成大修等。

据介绍,“岁修”是我国古代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历史上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民间建筑,都通过保养维护来使古建筑保持良好状态,其作用也经过了充分的实践检验。清代《钦定宫中现行则例》中专有“岁修”一章,对故宫例行的“粘补渗漏,抅抿墙垣,修饰地面之事”做出规定。

即使是在现在,也不乏通过花小钱保养维护,避免了花大钱进行大修的例子。例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大会议旧址(简园)的保养维护支出仅几千元,却避免了进行揭顶重修工程以及门窗整体更换工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告诉记者,该所进驻简园后,制定了一套定时巡查制度。

2018年,工作人员在一次例行巡查维护的过程中,发现屋面有一根檩条有白蚁活动的痕迹,便立刻安排白蚁防治公司上门检查,确认有5条檩条不同程度地被白蚁侵蚀,另有门框、窗框已被白蚁侵蚀。随后,业主单位及时进行了针对性的有效处理。

探索
拟设专项资金 支持日常保养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龙家有透露,下一步,在资金上,广东拟在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每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3万元的支持,用于文物保护单位的日常保养维护;在制度上,拟试点组建乡土工程队,对本村文物建筑进行日常保养维护。

记者了解到,惠州市非常重视对文物遗产的日常保养维护。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朱伟思介绍,早在2014年,该局就联合市财政局出台实施了《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对成功申报国保的文保单位一次性给予50万元扶持资金,并每年给予省级以上文保单位每处5万元日常保护运作经费。

据统计,该扶持办法出台至今,惠州市财政已核拨扶持及日常管理运作经费1000多万元,极大地提升了各县区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卢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