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比肩世界级一流湾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典范
2019-03-07 15:35 羊城晚报 原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开局逐步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从科学谋划全面转入实质建设阶段,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棋局”正在徐徐展开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强

潮起大湾区,迈向新时代。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简称《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作了全面规划,明确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蓝图绘就,扬帆起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开局逐步转向全面铺开、纵深推进阶段,从科学谋划全面转入实质建设阶段,一幅波澜壮阔的“大棋局”正在徐徐展开。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说,要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乘坐广深港高铁首班车的旅客和“动感号”列车合影留念 羊城晚报记者宋金峪 摄

活力
世界“最多中心”的湾区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

与世界上其他三个著名湾区即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建成区面积也大于其他湾区城市群。

数据显示,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合计约为10.87万亿元,超过旧金山湾区,接近纽约湾区。而且,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GDP增速是其他湾区的2倍以上,假以时日,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大湾区。

今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测评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影响力表现不俗,令人鼓舞。

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影响力指数排名第3,排在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之后,但高于东京湾区。在湾区影响力指数的5个二级指标中,经济影响力位列四大湾区之首,宜居影响力排名垫底;创新影响力和形象影响力排名第2,文旅影响力排名第3。

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均显现出单中心的分布结构,而粤港澳大湾区则有明显的多中心发展态势,是世界“最多中心”的湾区城市群。

《纲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纲要》明确,依托香港、澳门作为自由开放经济体和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优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建成世界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创新
区域协同集聚国际创新资源

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全国领先。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绝对是全国的一面旗帜。

2018年,广东全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4万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4万亿元,其中绝大多数来自珠三角九市。以深圳为例,2018年就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00家,累计突破1.4万家。

《纲要》也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集聚,提到“粤港澳三地科技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拥有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良好基础”。《纲要》明确,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内容之一。

事实上,在《纲要》正式发布前,粤港澳三地已逐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发展区域。

今年年初,编号粤府〔2019〕1号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就提出“启动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共同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毫无疑问,创新发展是贯穿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条主线,不光是科技创新,也包括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以广州南沙自贸试验区这一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合作平台为例,2018年就新增改革创新成果105项,其中33项在全国、全省复制推广。

随着创新制度和政策环境优化,可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的潜力。

雄伟的港珠澳大桥 羊城晚报记者 汤铭明 宋金峪 摄

合作
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

去年9月,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标志着香港正式加入国家高铁网络;10月,连接香港和珠海、澳门,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

《纲要》明确,未来,大湾区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从改革开放“三来一补”算起,粤港澳合作已有40年。

最初珠三角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形成的“前店后厂”经济联动模式,成为内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标杆。2003年,以服务贸易为主的CEPA协议签订,进一步促进了粤港澳间合作往来。

新时代,粤港澳合作不断深化。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如今,粤港澳在基础设施、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休闲旅游、生态环保、社会服务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像2018年,深圳前海就开展深港合作专项行动,港企总数突破1万家、对前海税收贡献近四分之一,港交所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开业,深港基金小镇投入使用,前海青年梦工场新引进港澳青年创业团队31个。

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有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纲要》把港澳与珠三角九市作为一整个区域来统筹研究,是一次重大创举。

《纲要》也明确依托粤港澳良好合作基础,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合作平台作用,探索协调协同发展新模式,深化珠三角九市与港澳全面务实合作,促进人员、物资、资金、信息便捷有序流动,为粤港澳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内地与港澳更紧密合作提供示范。(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