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长,在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全日制纳入统考、研究生招生扩张等因素的刺激下,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9年达到290万人,较上一年增加52万人,增幅达到21.8%。尽管近几年高校纷纷进行研究生扩招。但对于普通考生来说,竞争压力有增无减,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高校中接收推免生比例的提高。
这也意味着,在考研路上,众多考生注定只能是“陪跑者”。考研败北之后,他们又将何去何从?
“我连‘黄道吉日’都看好了,没想到还是以失败告终。”沈阳师范大学的应届考生张婉琳早早就查好了出分当天的“吉时”,却没想到“吉时”也没助她梦想成真。张婉琳的目标院校是南京大学,参考往年南京大学的复试分数线,她的总分够了,英语的单科成绩却不够,在看到成绩单的瞬间,她知道“凉了”。
紧接着亲人朋友们的询问纷沓而至,“但每跟别人开口谈成绩的时候,心都跟针扎一样,特别难过,每次都快要哭出来。”张婉琳兵败考研后,情绪一直十分不稳定,关于未来的计划似乎全被打乱,留给她的只剩下“失败”二字以及大段大段的空白与迷茫。她在脑海中构思了无数次的发给心仪导师的邮件,此时也无用武之地。
虽然“真的不甘心”,但这段时间张婉琳也开始关注调剂信息。如果选择调剂,张婉琳认为自己大概率会被调剂到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与南京大学失之交臂,但不调剂又不知道明年会怎样。在张婉琳看来,“二战”(考研失败后再次考研,简称“二战”)真的很需要勇气,因为“二战”要承受更多的压力,过程更加煎熬。
张婉琳身边有一位已是“二战”的学长,今年的成绩居然比去年还低,她完全不敢想这位学长要承受多大的痛苦。一想那些坐在自习室的清晨到傍晚,想到凌晨两点站在走廊里背专业课的孤独,张婉琳再次变得哽咽,“我替他替我自己都感到难过”。现在,她也只能在焦灼不安中继续等待调剂系统的开放。
提起当初被调剂的过程,如今的人民大学博士生薛明仍觉得那是段很痛苦的回忆。他对自己的母校一往情深,2015年就报考了人大新闻传播学的研究生,但以几分之差失之交臂。即使只差了几分,薛明还是选择了调剂,“这是无奈的决定,因为一方面硕士报考人数只会越来越多,以后更不容易考了;另一方面我家人也希望稳妥一些,考上研究生即可,调剂的学校也有不错的老师”。
但选择调剂,不代表薛明就此妥协——在一个暑假他决定考下人大的博士学位,并制定了详细的复习时间表。如今,薛明以专硕的身份考取了人大的博士生。
在调剂、“二战”之间,山西大学的孟凡并没有太过纠结。孟凡不喜欢本科所学的专业,所以想要通过考研对专业进行二次选择,但从考场出来的那一刻,他心里就有数了。在成绩公布后,他更是坦然接受了失败的现实,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二战”,已经迅速投入新一轮学习了。
“很多考生在失败后,突然意识到大学生活所剩无几,保研出国申请和企业秋招已经结束,再看看身边的同学,有些曾经不如自己的也考研成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被同龄人跟时代抛弃。”孟凡同专业没有考研的同学,服从学校安排去实习,“短短几个月,我室友已经攒了两万了”。但孟凡并不后悔,“工作的时光毕竟会占据人生的大多数,而学习的时间却只有这几年”。他不想认输。
薛明非常佩服能够坚持“二战”“三战”的考生。作为过来人,他认为考生可以给自己一个3年的周期,对非常喜欢的专业或者学校,值得付出时间和努力达到目标,而“如果仅是为了提升学历,就不一定非要坚持,毕竟目前就业形势并不乐观,硕士毕业和本科毕业的竞争优势相差也没那么明显”。
武汉大学教师赫爽认为,很多考生“二战”更多是因为考研错过了秋招,同时鉴于已经有了一些复习的知识储备,选择二次考研也多了几分胜算,但二次考研也承担相应的风险,心理压力也会更大。是否“二战”也还是需要考生权衡自身就业与发展对研究生学位与学校学习专业知识的迫切程度。很多专业知识在工作岗位上也可以获得,这都需要考生全面考虑。
但有些学生与考研差了点儿“缘分”,不是报考的院校分数线突增,就是偶遇新题型,各种各样的状况层出不穷,导致接连考了几年仍然只等到失败的消息,在旁人看来甚至觉得这部分考生已经“烤糊了”,可他们仍然在坚持。
赫爽注意到,很多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如果想获得更强的竞争力,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所以选择考研。“但当下社会的人生选择不拘于一格,过去我们求职的好去向是企事业单位。现在多元化之后,95后可选择的机会更加多样,并且他们往往不愿意服从家长的安排,考研与否其实都是学生自我意识的体现,应当尊重”。
(应受访者要求,张婉琳、孟凡、薛明均为化名)
来源 | 中国青年报
责编 | 江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