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大最强“网红”教师,下周将走进联合国总部开讲!

这位中大最强“网红”教师,下周将走进联合国总部开讲!

广州海珠发布


2016年11月

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而在申遗的过程中

一组助力申遗的“二十四节气”国画

惊艳世人

咳咳,重点来了

那这组国画的作者

正是咱大海珠的一位青年教师

——中山大学教师林帝浣

一支丹青妙笔

勾勒出四季流转与中国智慧

近两年央视大热的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上

美轮美奂的舞台背景

同样出自林帝浣之手

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在他笔下

幻化成一幅幅写意水墨画

让人看得如痴如醉

诗画合一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而在网络世界

寥寥几笔

林帝浣就能将带着

黑色幽默的当代段子

涂鸦成传统水墨画

妙趣横生又直抵人心

这也让他成为每篇公众号

都能轻松突破10万+的

“网红”画家

如今

这位海珠的青年教师

将在下周(2月27日)

走进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首次 “开讲”

这次讲座也将作为

2019广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

其中一站


林帝浣


这一次

这位在中国互联网上

深受喜爱的“网红”画家

要如何打动世界各国的外交官们?

林帝浣透露

他将从广州美食和鲜花开始

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介绍

中国文化、岭南文化




“网红”小林老师联合国总部开讲

为水墨漫画走出国门探路


“那个海边乡下做梦的小孩

要去美国开画展了。”



近日,被网友们亲切成为“小林老师”的网红画家、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林帝浣在个人公众号上,讲述了他从小种下的“荒诞的梦”如今正逐渐实现——这个成长在广东海边的小孩,如今得以“游”到大平洋彼岸的美国进行巡回讲座、开设画展。



他将分别在印第安纳大学、纽约华美人文学会和纽约联合国总部做巡回讲学,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与水墨艺术,同时展出中国二十四节气水墨画与水墨漫画作品。

在数百条评论中,有人为他欢喜鼓舞:仿佛自己成功了似的,替你高兴。



也有人写下感性的留言:看的眼睛湿透了,祝那个做梦的小孩一路顺风。



还有人竞相把“小林老师”画作下的中文“冷幽默段子”翻译成更为地道的英文。




在赴美前,林帝浣接受了广州媒体的采访。林帝浣透露,这次他在联合国总部的讲座是受到官方邀请,讲座主题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与中国民俗文化,以及水墨画在新时代的发展等。

林帝浣坦言,到联合国总部演讲,意味着要面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听众,如何让外国听众理解水墨漫画背后的中国文化,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他透露,此前他在国外讲学时,仍然深深地感觉到海外对中国的了解是传统而单一的,他们并不了解中国在新时代的发展。“例如我上次去墨西哥演讲,墨西哥人对中国的了解就是大熊猫,我给他们画画时,很多人都让我画熊猫。”



在林帝浣看来,虽然熊猫是重要的“中国标志”之一,但应该有更多中国当代的符号在全球文化的传播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当代中国在很多领域的新建树都值得讲述。


“例如中国动漫,广州作为中国动漫发展的桥头堡,取得了很多成就,将水墨画融入动漫,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还有文学、音乐等等的传承和创新,都伴随着中国的经济发现实现了文艺的复兴。”



不过,正如“有趣”二字是众多读者和朋友对林帝浣的评价,这让他口中的“中国文化”和“水墨艺术”,与其他学者、艺术家的学术讲座迥然不同。


“我希望找一些有趣好玩的切入点,让外国人愿意了解中国文化。”


他举例,二十四节气虽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实也是太阳公转照射地球的角度,所以是全球通用的,可以用二十四节气去对应不同国家的气候变化。

不仅如此,作为“吃货”的林帝浣,也会透过“美食文化”,拉近世界各国外交官的距离,像立冬的时候要吃辣椒,辣椒就是从美洲传到中国的;立春的时候吃春卷,美国很多地方都能吃到春卷,但与中国的春卷又不是一回事。“通过种种比较,大家就会有一个生活的切入点,让他们更愿意去了解。



作为在广州生活了近30年的“新广州人”,在他的演讲内容里,岭南文化同样是不可绕开的。


他说,“二十四节气”图里有很多涉及岭南文化的部分。“广州是一座花城,在绘制二十四节气图时,涉及花草的部分,我很自然就想到了广州。比如春分图,我用的是广州市花木棉,而立春的图用的是三角梅。”

在他看来,三角梅不仅能在广州很常见,而且花期很长,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开放,这种“一言不合就开花”的特性很符合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因此在绘画的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此外,他认为还要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


“比如网络上很流行的‘人丑就要多读书’这句话,在我们眼中就是一句调侃,但是西方国家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歧视,那我就会尽量避开。”林帝浣认为,此次的美国之行,也是他推动水墨漫画走出国门的一次探路。


“业余”画家坚持追梦

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中国文化


林帝浣不是专业画家,却以画家的身份火遍了大江南北。


林帝浣常常笑言自己是个“半路出家”的业余画家,虽然从小喜欢书法和国画,但因为成绩不错,决定报考临床医学。没想到毕业后他又没有从医,阴错阳差地成了一名设计类老师,一名非职业画家和摄影师。


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追梦人,正是强烈的梦想让他坚持用业余时间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彩。


“只要慢慢积累、足够坚持,或许就会有一个出人意料、很有意思的结果。”



不过,正是这一次次的“跑偏”,让他将“绕路”途中所看见的似乎无关紧要的风景,联系在一起,也成就了他独特的画风。


走进林帝浣位于中大西门附近的工作室,一进门,看到的不是他严肃正经的中国画,而是一幅等待蜻蜓到来的莲花,上面题字是:外卖快来。林帝浣笑言,这是他专门画给外卖小哥的,让他们在送外卖的时候能够欣赏画作,足见小林老师的“画风清奇”。



在中国诗词大会的画作中,他要画下王安石《北陂杏花》中的“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这让林帝浣想起他常去的新疆——在新疆杏花沟,杏树开得一团团的粉嫩张扬,跟随大地延伸,远山起伏。于是,他将记忆里的天山杏花和王安石笔下的北陂杏花相连,在一片粉色的花瓣雨中画下一辆缓缓驶过的马车,碾轧在一片粉色的花瓣海上。


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学医的经历也给了林帝浣艺术上的启发,他写小楷的笔法,那种轻柔而精确、蕴藏暗劲儿的笔法,和外科手术的用刀感觉同样及其相似。



中国的水墨漫画自丰子恺开创以来,百年来不断发展创新,但林帝浣坦言,他并不刻意追求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认为风格是无法选择的,这与人生经历、阅读积淀有着紧密的联系。


“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风格。如果长得很丑,怎么美图,别人也能看出来你是丑的,所以没有必要去掩饰自己的丑。”正因为总是把自己当成“业余画家”,当问及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演讲背后的意义和感想时,林帝浣还是显得十分低调。

他说这次讲座不过是一次普通的“讲学”。在他看来,无论是去联合国开讲还是写公众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首先要打动别人,才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



正如他喜欢的摄影一样,林帝浣说,如果用摄影去表现一座城市,结果往往会失败,但用摄影去描述这座城市里的一条街巷、一户人家,往往会打动他人。


“通过一个人的故事,与这座城市产生联系,折射出大时代的发展,当人们被这个人的故事所打动,自然会向往这座城市。”



在广州生活了20多年的林帝浣已在这座城市扎根。


“十年前,我在写《广州经典游》这本书的时候,基本上把广州的文化景点都去了一趟,用自己的话把广州历史写了一遍。”


现在,林帝浣在闲暇时间也会经常走访广州的大街小巷,观察其中的变化,体会广州人的生活。



解密“水墨漫画”为何能火:

以传统笔墨书写时代主题

正能量和负能量只在“一念之间”


“等一朵花开,需要很多耐心和微笑”,“八岁那年,你抓住了一只蝉,还以为抓住了整个夏天”,“再贵的豪车也逃不过装年货的命”……

在林帝浣的水墨漫画作品中,有的画出市井生活、家长里短,有的调侃都市爱情,欲说还休,有的让人在低落时收获安慰、看清自己……

简单的画面配上诙谐的文字,让人看过以后不仅会心一笑,也能从颓丧忧伤中不自觉地找到一股温暖的正能量。

在他看来,之所以能打造众多“爆款”漫画,背后是因为他能够巧秒地将“负能量”转化为“正能量”。

“其实负能量和正能量只有一念之差。通过漫画表达一个看似负能量的场景,反而让人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在经历这样的‘至暗时刻’,让人产生一种自己并不孤单的‘被认同感’,这样会让人把问题看淡一点,将‘负能量’变成‘正能量’。”


在他的画中,总是通过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技法,表现当下都市人的生活,林帝浣坦言,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把传统之美带回大家的视野,让古人的智慧和诗意,感动我们的人生。”

他说,从传统中国画演变到水墨漫画,也是有脉络相承的,当中既有新文化的时代内容,也包含了传统写意文化的意境。

“像传统中国画有自家落款,我只不过把落款从注脚的位置放到画的下面,变成一句幽默的调侃。像我用的工具,也是传统的宣纸、毛笔、墨汁,我是用传统的工具写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


最近,他还正准备将《本草纲目》画成一本“好好吃的本草纲目”,以美食的角度讲中药。


《本草纲目》里不止是中药,还有很多好吃的:淮山、人参、当归……它们既是药材也是食材。同时,用现代医学的角度科普食材知识,理清保健品误区。


如今,开篇的一幅图,林帝浣已经绘制出来,画面上栩栩如生地画下了人参、远志、熟地、当归四味中草药,分别在每个草药旁边注释了药效。最妙的当属这幅图的题词——“人参远志,熟地当归”,将四味中药与极具诗意的寄语相连接。



他还希望用更有趣的方式对《唐诗300首》进行重新注解,让古诗不再死板。


“虽然时间会变,社会会变,科技会变,但人性不变,所以我希望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和唐代人其实有着共同的痛点。”


他说,而他最感兴趣的就是通过观察,到不同领域寻找养分,用一条线索将不同的文化连接起来。


编辑 | 田心君
责编 | 晓东南、文森蓝、土土兔
来源 | 广州日报


| 推荐阅读 |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