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林诗妍
图/羊城派记者 邓勃 梁喻
千年文化九年洗礼,
包容各方融合流行。
润物无声传承不停,
储存幸福暖了心灵。
广府庙会第二天,“幸福相约”还在继续。
提到对广府庙会中印象深刻的部分,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便是非遗。陪伴广府庙会走过九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老时间、老地点,一些熟悉面孔带来了不少新力量与新活力。
同时,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感受广府非遗文化的队伍之中,伴随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非遗展区在每一届广府庙会中推陈出新,给市民们带来了越来越深的幸福感。
非遗传人之“幸”
回看第一届广府庙会上的非遗,当时只有不到一半的非遗项目参与,更多的是老字号档。直到第三届开始才把非遗区拓展到北京路的北段,从第四届开始,整条北京路都设置为非遗区,一年又一年,更多非遗项目加入广府庙会。
与此同时,更多的“非遗二代”走到台前,历史的交替中上演着一幕幕文化传承盛景。
西关铜艺非遗二代传人苏英敏依稀记得他第一次参与广府庙会的情景,“那时北京路还没真正设置非遗区,我们的摊位就在庙会场地旁边的骑楼下,地方很逼仄。”
在他看来,每一年的广府庙会都在发生细微变化,今年摊位新增橱窗设计,他觉得这让非遗品的展示更加安全且美观。
“现在的非遗区干净卫生,整齐划一,而且随着宣传力度的提高,我们的人流量和销售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苏英敏和其他非遗传人的交流中都有了这样的共识:传承非遗文化的路上,成就感与幸福感更强了。
非遗受众之“幸”
感到幸福的不仅他们,三年都来广府庙会非遗区捧场的张小姐,也越来越感受到非遗文化的神奇魅力。
“第一次朋友约我一起逛庙会的时候,还觉得这种约会有点土气,到了现场才发现这样的氛围挺有意思的。”她的印象中非遗工艺品都是“华而不实”的存在,直到在非遗项目“广彩”的摊位上,她看到锃亮的瓷盘上竟然画着一位背着Gucci 包包的时髦女性,心动之下她就对“广彩”周边产品“种草”了,“去年我还买了绘有广彩的u 盘,这个很实用!”
她觉得,现在大家的物质水平都提高了,对工艺品的审美水平也同时提升,非遗工艺品的与时俱进,将新潮元素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让一部分对“美”有追求的人感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当你拥有的单品不仅有趣,而且有历史感的时候,收获的赞美会让幸福感倍增。”
有生命的文化,除了本身的自我推广,多方力量的共同推动作用不容忽视。作为广州老城,越秀区通过庙会这一载体,也在校园教育中“润物细无声”。将传统的广府文化引入校园,让其成为各校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
随着时间流逝,广府非遗不再是某部分群体的独家记忆,它可以是古稀老人爱好收藏的红木宫灯,也可以是花季少年纷纷垂涎的“吹糖手艺”。
这份耳濡目染的广府情怀,随着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元素的结合深入人心,具象到每一个特定物品、每一个经典瞬间,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每个参与者在拾遗某一段广府旧时光时,当初那份幸福的悸动依然涌上心田。(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胡晓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