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有害教育类App”第一责任人 App进校园应画个红线
2019-02-15 15:31 羊城晚报 原创
有部分App顶风作案,出现涉黄信息,有些不良App换个马甲以公众号、小程序的形式链接游戏和商业广告,有的学校甚至暗示家长装App查分数看考卷,有的还有付费陷阱

羊城晚报首席评论 邓海建

据本报昨(14)日报道,教育部去年底发布《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以来,大量严重违规的App已经下架。记者调查发现,仍有部分App顶风作案,出现涉黄信息,有些不良App换个马甲以公众号、小程序的形式链接游戏和商业广告,有的学校甚至暗示家长装App查分数看考卷,有的还有付费陷阱。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话用来形容有害App在校园肆虐的现状,仍是准确不过的表述。

教育类违规App早就过了“放水养鱼”的阶段:一方面,整治未停步。目前,大量严重违规的App已经下架,仅苹果应用商店下架的教育类App就超过15000个;另一方面,自律已上线。一些在线学习App运营商还专门发布了App进校服务的行业自律倡议。不过,校园这块庞大的肥肉,显然是不少“挣快钱”的伪教育App的头号战场。

事情不复杂,道理很简单。现在的问题是,进入校园的有害App是不会主动撤出这个肥硕的市场的。

那么,在App终端监管挂一漏万的现实语境下,究竟谁才是“有害教育类App”的第一责任人呢?这个问题不回答好,难免会出现推诿扯皮的状况,最后受害的还是学生和家长。

有一个共识倒是越来越清晰:“有害教育类App”固然是社会治理的责任,但面对登堂入室的校园内的“有害教育类App”,校方岂能摆出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有的学校暗示家长装App查分数看考卷、有的还有付费陷阱,这种“家校合作”的擦边球,校方和教育管理部门理当是第一责任人。

一则,教育类App进校园究竟是怎么个流程,眼下基本是个糊涂账。有的是上级发文推荐的,有的是校方“友情推销”的,有的甚至是莫名其妙进来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App进入中小学校园”到底该遵循怎样的程序正义,不谈全国标准,起码也该有个地方规矩。要不然,被商家搭便车谋利不说,还可能成为权钱勾兑的新天地。

二则,一些教育类App进校园已经成为“教育摊派”的新变种,致民怨四起、舆论哗然。校方和教育部门如不能有效甄别并监管好“App进入中小学校园”这件事,起码应该避免瓜田李下之嫌、而不至于把教学信息一股脑打包给这些App公司。

更大的问题在于,竟然有学校要求通过App查分查排名,且这项“刚需”服务只能是付费的VIP用户才能享有。这种“校企合作”挣钱的勾当,拿着学生的学习信息再高价贩卖给家长,合情合理、合规合法吗?

因校制宜的App江湖沉疴泛起,那么,就该给App进校园画个红线:

一方面是要将“进校权”上移,由教育部门统一扎口,非审批、不允许,谁审批、谁担责;

另一方面是在校园范围内清理已经进校的各色App,但凡有收费的项目或诱导的内容一票否决,并严肃追究校方的领导责任。惟其如此,双管齐下,将校方与教育部门明确为进入校园的“有害教育类App”第一责任人,权责对等的公共治理逻辑才不至于虚化,教育类App上的花式寻租才会有所畏惧。

来源 | 羊城晚报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卢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