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结合,将会擦出什么新火花
2019-02-08 14:05 中国教育网络
高校未来将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近几年,人工智能人才短缺日益凸显,全球开始将人工智能布局于各领域。随之,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政策密集出台,也紧锣密鼓地进入教育领域。

人工智能进场教育领域

如今,已有不少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的相关课程。

2018年4月28日,全球首部人工智能普教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在上海发布,全国40所学校成为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校”

同时,有的中学依托大学、研究所的资源建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不仅仅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人工智能教育,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的落实工作也步伐紧凑。

2018年4月,教育部提出高校未来将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并引导高校不断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需求能力。

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成为热点话题

人工智能技术是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它既是工业革命的延伸,更是新的革命起点。

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中要注重学科群的构建,要加强智能安全的研究。

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成为新的革命的起点,而不是以往革命的延伸。新革命有个名字,叫“零点革命”。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会对现代教育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一是对教师职业的影响,二是对学习方式、教育模式的影响,三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教育部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科技工作和对教育影响研究。

当然,对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者们来讲,除了宏观的规划和思路引领外,如何更好地落地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此前,2018第三届中美智慧教育大会上,一些业内人士从具体的领域实践的角度,谈到职业教育、K12阶段人工智能的探索和思考。

面对争议需披荆斩棘

教育领域成为人工智能重要应用场景之一。

今后,智能阅卷和批改作业、语音识别测评、拍照搜题和在线答疑、个性化数据采集和应用等推广,也将成为可能。

然而,新事物的快速发展期,不可避免地将面对各种质疑和争议。当前舆论的争议热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数据的合理使用边界在哪里?

“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趋势明确,中国的一大优势是市场大,数据量大,有利于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根据大数据分析,给教师的差异化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建议。

但是实践中难以落实,问题在于数据的采集,尤其是课堂行为大数据的采集相对缺乏。

第二,人工智能促进解决优质教育稀缺问题,还是拉大差距?

从目前来看,往往大城市的重点中学才更有实力提前开展人工智能的学习。网友担心开展人工智能教学进一步加剧教育不平衡的现象。

但是,另一种声音认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总结规律,今后便于将这些新技术推广到偏远地区。

如何让技术不仅仅呈现于表面,而是能真正地运用到位,将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话题。

第三,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教师的地位?能不能带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大学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

人工智能能帮助个性化的学习,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帮教师节省很多批改作业、批改试卷、备课的重复性工作时间,机器可以收集学生们的答卷,并且分析出错的规律。

不过,与此同时,教师工作形态也需要转型。

诚然,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给人工智能试错期,允许荆棘中的披荆斩棘,在探索的量变中带来质变。

同时,我们仍然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实践,人工智能不能碎片化管理,国家需针对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和教育的走向,建一个系统的顶层设计。

来源 | 中国教育网络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孙唯
实习生 | 焦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