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今日上映 或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2019-02-05 15:11 新华社
刘慈欣式恢宏的想象被具象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 于2月5日大年初一正式上映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近日在各地点映,片中刘慈欣式恢宏的想象被具象,营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

据悉,同在2019年上映的国产科幻影片还有《疯狂的外星人》《上海堡垒》等,《流浪地球》有望率先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科幻影视市场渐启

根据南方科技大学最新发布的《中国科幻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中国科幻产业产值超过百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3.8%。呈现蓬勃发展之势。

2018年上半年,国内科幻电影整体票房为95.06亿元,但其中国产影片仅为8.9亿元,占比尚不足十分之一。

国内科幻影视市场已经形成并初具规模,但是国产科幻电影仍处于弱势。

几年前,在《三体》获“雨果奖”后,业内曾热议制作出一部高品质的科幻电影,可成为中国科幻下一个里程碑事件。

《流浪地球》剧照

刘慈欣也曾说:“我最想做的事莫过于把我写的哪怕一个东西变成一部电影,这个梦想已经很久了”。而科幻电影作为一种高难度、高成本的独特类型,代表了电影工业的最高标准。

《流浪地球》的横空出世圆了刘慈欣的梦想,也让人们看到了希望。“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说:“《流浪地球》在电影制作层面的成功打破了很多的‘不相信’,让电影人、投资人都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在今天可以达到的高度。”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电影《流浪地球》证明我们可以制作出足够好的重工业科幻大片,该片“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标志性作品”。

科幻作家韩松介绍,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版权交易热烈,科幻电影制作潜力巨大。接下来多部科幻电影陆续上映“极有可能开启科幻全产业发展的链条”。

本土文化是科幻的基础

在以资金和技术为基础的电影工业逐步走向成熟之后,科幻电影中更重要的文化与价值观意义则更加凸显。

中国科学技术尤其是空间技术的发展与赶超,为我们从宇宙视野审视地球和自身提供了想象力基础。

韩松说:“这促使我们仰望星空,开始关注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生存,想要知道我们究竟是谁。”

深化自我认识的过程,也伴随着自我表达意愿的增强。

有人说这是《愚公移山》的故事,这确实是中国人视角下的关于亲情、英雄、故园、家国乃至全人类的故事。

与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进入国际视野、引起热议类似,科幻电影作为通行于国际话语体系的类型片,以看似跳脱现实的独特叙事,用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超越日常经验的命题,正在为融通中西、文化交流构造语境、搭建桥梁。

《流浪地球》剧照

在希望、亲情等人类共通情感之外,本土文化的表达也成就了这部电影的特殊性。

电影导演郭帆说:“将地球本身带走的想法,表现了中国人对于土地的情感,这在美国科幻电影中是很难见到的,而文化内核是我们科幻文化的基石。”

科幻终将照进现实

以《流浪地球》为代表的中国科幻电影,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科幻作家陈楸帆说:“这是以中国人所熟悉的情感结构与审美方式去讲述一个关于科技、时空、文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在电影中,当人类面临种群消亡的极端情景时,凭借集体合作拯救了地球,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真实可感,展示了重建共识、打破藩篱、合作共赢的积极意义。

同时,作为现代文明副产品的科幻,讲究的是逻辑自洽和科学精神。而这也正是我国由农耕文明转型进入现代社会过程中所欠缺的。韩松直言,科幻是在给中国“补钙”。

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让未来科学的浩瀚星空群星闪耀,而科幻电影对想象力的影响和塑造是显而易见的。但从《2001:太空漫游》到《星球大战》系列电影,人们耳熟能详的基本都是国外科幻电影。

提及他选择拍摄难度最大的科幻电影的原因时,郭帆的回答朴素且真诚:“我特别希望孩子们能看着我国文化背景的科幻电影长大,这也许可以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放开他们的想象力。”

姬少亭相信,科幻是当今中国影视行业乃至文娱领域最具价值的突破点,《流浪地球》很可能成为引领行业演化突围的作品。但仅有一部好作品是不够的,郭帆认为,接下来需要接连不断的好作品承接。

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韩松对本土科幻的发展充满了期待:“中国科幻是迅速复兴的古老文明对未来的大胆想象,它的征途将是星辰大海和广阔未来。”

南方科技大学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教授吴岩认为,《流浪地球》让我们在追赶好莱坞大片的路上“绝对看到了希望”。但在矛盾冲突、场景创新上仍存在一定差距,弥补差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众多导演、编剧继续努力,追赶状态仍然是进行时。(王秉阳)

来源 | 新华社
图片 | 豆瓣电影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