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话拜年:从跪拜礼到红包雨都有讲究,你打算怎么过?
2019-02-05 11:03 中国新闻网
在你的家乡,这一天都要做点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农历新年到来的第一天,人们通常会穿着崭新的衣服,吃着包好的水饺,给长辈和亲友拜年,期待自己会领到多少压岁钱……在你的家乡,这一天都要做点什么?

河南濮阳的“灯笼小镇”。 僧少琴 摄

拜年:团圆在一起就很幸福

大年第一天,拜年是最重要的活动。春节的拜年习俗,早在汉代时就有了记载。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

到清代时,“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故宫博物院“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开幕。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今年75岁的汪正是山西临汾人,讲起自己小时候的拜年经历,他颇有感触:

“大年初一是一年里最盼望的日子。”天刚蒙蒙亮,各家各户就响起鞭炮声,孩子们穿戴崭新的瓜皮帽和长袍,先向家长拜年,家长受拜后就会发压岁钱,祝福他们平安健康度过一岁。

吃完饺子以后,孩子们会由家族里有声望的人带领着,一家接着一家拜贺本家的长辈。拜年的顺序也有讲究,最开始要给爷爷一代的长辈拜年,再去父辈的亲戚家中拜一轮。

一进门,先要大喊一声“爷爷新年好!给您拜年了!”再双膝跪地叩拜。这时,坐在炕上的长辈就会赶忙招呼孩子起来,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瓜子花生或点心,一大家人热闹地聚在一起讲故事。

兰州“百合村”村民演绎恢弘太平鼓。李浩 摄

结束了拜年,大概是早上9点左右,汪正说,人们还要在自家的门口敲起威风锣鼓,祈盼新年红红火火。从初一到初六,人人走亲拜友,路上见面都会先来一句新年问候,如果是远方的亲戚,还需要提前备上牲口车、带着面点礼物前去看望。

现在,当了爷爷的他也每年收到孩子们的拜年祝福话,习俗还在,只是形式早已发生了变化。孩子们不再需要磕头守岁,在他看来,家人们只要团圆在一起就很幸福。他还计划着下次的家庭新年旅行,“仪式不重要,大家高兴就够了”。

吃喝玩:新年红包知多少?

“秧歌小队闹春阳,毂击肩摩不暇狂。人说太平行乐地,更须千步筑球场。”清代的一首竹枝词里记载了过年时人们扭秧歌的盛象,大年初一除了拜年,吃喝玩乐更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在安徽安庆,张莹会在初一这天吃一道经典的家乡菜——鸡汤泡炒米。吸收了汤汁的炒米变得半脆半软,散发出浓郁的香气,是她在外上班时最想念的美食。

在云南楚雄,王宇飞的老家过年时会铺松毛,每天吃饭前都要先在桌上撒一层翠绿的松针,再把酒菜摆上,寓意来年的清净平安。

来四川成都走一走,除了闻到腊味儿香,应该还能看到很多人家的麻将桌。作为春节的必备娱乐项目,亲朋好友一相聚,不打个通宵怎么行?

“宁挨千刀剐,不胡第一把,幺鸡二条,不打要遭,八万九万,不打输完,有四不打一,二五先打八……”最近,一位四川奶奶就用Rap向全国网友传授了一段打麻将秘诀。

微博截图

“我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一年一度,刘德华的《恭喜发财》都要响遍大街小巷,对于年轻人和孩子们来说,收红包才是过年时最期待的活动。

汪正回忆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自己领到的压岁钱能有两千块,听起来有很多,但其实是因为那时的币值高,“拿着压岁钱,可以买到一碗加蛋花的醪糟汤”。

如今,他也会给孙子孙女每人包几百块的红包,新年的这几天,每个走完亲戚的孩子都会攒下一个“小金库”。

“确认过眼神,你是广东人。”每逢过年,广东地区的红包总会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对广东人邱菊来说,大年初一一大早就要“派利是”,比起其他地区动辄上千的大面额红包,利是的金额通常不多,但数量却很多。相熟的亲友甚至不太熟的人,都可以派发,有网友评论说,广东的小朋友过年数红包,可是很考验数学能力的。

红包的分类也有讲究,邱菊说,“小孩子的红包一般有快高长大,学业进步的字样,大人的红包会有着福的字样。”在他们看来,红包的金额多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心意,图个好彩头让所有人都开心。

现在,人们都习惯了在除夕晚上展开红包大战,不过是在手机上。今年春节,最新版的微信红包还增加了拜年表情,在红包装好钱后,可以选择添加自拍或者表情包一起发出。既有压岁钱,还有亲自送来的祝福,这样的红包可谓诚意满满。

祝福信:从贺卡到直播小视频

每年过年,在发给亲朋好友的拜年信息里,都会写下什么祝福语?

早在古代,就有了用拜年贴贺年的风俗,明清时期,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有“吉祥如意”的祝辞。筱廷的《成都年景竹枝词》里记载,“背填居里面书名,三寸红单式仿京。特到人家门口帖,便言尽到拜年情。”

拜年贴历史悠久,现在依然能看到它的身影,比如赠送给亲朋好友的贺年卡。制作精美的挂历、写有祝福语的明信片和贺年卡,是很多人的新春记忆。

陈先生给家人带回一份装裱精致的牡丹挂历。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短信、电话逐渐代替了写信,新年的几天里,人们的手机总会不停地收到来自亲友的祝福。

五年前的春晚,歌手郝云的一首《群发的我不回》火遍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群发短信、微信成为了春节的专利,不管能不能见面,都要相互送上一些有趣的祝福语,甚至用五彩的表情符号拼出超长的祝福墙。

郝云《群发的我不回》

如今,随着各大视频平台的火爆,小视频和直播拜年已经成为春节流行于社交网络的一股风潮。

比如,抖音就开发出了“吃饺子、拉春联”等一系列春节主题的贴纸、特效,当人们作出拜年手势时,就会出现金元宝、灯笼、春联等春节元素。

今年春节,张峰在外地工作不能回家,他说,自己就打算到时候用直播给亲人拜年,而过年的礼物,他也早早用快递寄到了家中。在视频平台上,还有更多的人拍下自己的年夜饭、家乡的过年习俗,与全国各地的人一起分享新春的喜悦。

过去,人们需要步行很久才能当面说一声“恭喜发财”,现在,打开手机,就可以与相隔千里的亲友说“拜年啦”,从福袋里的压岁钱到自带表情的红包,从早早预备车马到说走就走的旅行,大年初一,变化的是年味儿的载体,不变的还是满满的祝福。

在这一天,无论如何度过,享受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事。(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来源 | 中国新闻网
责编 | 吕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