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寒假作业,可以让学生追寻人与社会的本源。广州市中山大学附属中学从2005年开始,每一届初一和高一的学生,寒假作业都相同——追问“成长”。
这份作业是这样:
了解父母或至亲的工作,可以交谈、观察,或跟他们上班;
写一篇文章,描述事实外,尽量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还没完,文章写完后,还要送给父母阅读,并请他们在文后写下他们的感受。
无论父母显赫或卑微,了解他们
这份作业的说明,老师写在前面的文字解释,比作业本身字数多了好几倍,传递出浓浓的人文情怀:
说明首先描述成长。“成长两个字写起来好简单,但却包含深广的内涵。成长无一例外都意味着感受力的增强,意味着责任的不断增加,意味着内心里不再只是想着自己,还会想到父母亲人。”
让学生注意到自己是如何长大的,“亲爱的同学,在你从小到大的人生里程里,有人一直陪伴在你的身边,给你提供衣食住行,给你提供不断学习的经济保证,给你人生道路上不断指引。”
然后提出问题,“在你慢慢长大过程中,是否想到过要去了解一下你的至亲的工作生活情况?他们做什么工作?工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工作环境如何?工作时间多长?收入状况如何?尤其是工作中的苦与乐是什么?了解的过程就是深入他们内心的过程,也是你成长的过程。”
父母身份显赫当然可喜可贺,但如果父母地位不高,咋办?
“芸芸众生中,有所谓显赫光鲜的人,有所谓卑微渺小的人,但父母之于孩子,却永远是纯粹的亲情。去了解他们,去感受他们,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你会发现一个令你惊奇的世界,你会体会到人间的真情。”
最后告诉同学们,“爱不是没有理由,感恩也是如此。也许你对父母亲人真心地了解能触动你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从此你也会用一份感恩的心去对待他们,那么你就是在学做一个善良的人,你就是在健康地成长。”
孩子审视父母,父母审视自己
有的孩子,母亲只有高中学历,工作也很平凡。但16岁的孩子,第一次因为作业发现,父母的勤劳、朴实值得学习。
有的孩子,妈妈创业,经常跟人约谈,“每次出门都很讲究仪态,要花一个小时打扮”,做什么事都算好时间,一切按计划进行。
孩子觉得妈妈挺好,是个“严厉的人”。妈妈看完评价,才惊觉自己的“严厉”,承诺会放松一些。
有的孩子,父亲远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港,工作是把两千吨的混泥土沉箱放入海中,忙得办公室冰箱里都是过期食品。
爸爸对工地工作的感受是“痛并快乐着”。因为虽然不能陪伴家人,但完成一项工程“有成就感”。
孩子用拉封丹的一句话评价爸爸:没有一条通向光荣的道路是铺满鲜花的,而鲜花,应该是我们自己撒上。
文字:羊城派记者 蒋隽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云雀
实习生:小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