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广东制造如何“更上一层楼”?
2019-01-28 00:00 羊城晚报
相关部门应该出台针对“智能制造”产业的申报、厂房、税收等优惠政策,使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企业能顺利落地、扎根广东

近年来,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名词日益为人熟知,相关智能产品也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一切都表明,中国制造业正在借助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也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大势所趋。

那么,在新一轮产业升级过程中,广东经济如何更好、更快地迈向高质量发展?在“中国智造”的发展舞台上,珠三角应如何形成自身特色?在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方面,广东如何进一步提高?今天,在广东省两会上,政协委员就这些话题纷纷建言献策。

由“利用式创新”转变为“探索式创新”

民营企业是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民企改革发展,释放民营经济活力,对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然而,融资困难、人才不足等问题,长久以来限制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解决这些难题,促使民营经济焕发新活力?

广东省政协委员 张建琦

广东省政协委员张建琦认为,过去30到40年间,中国的高速发展主要依赖于“利用式创新”模式,俗称“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料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我国大多数企业也逐渐习惯于“利用式创新”路径,但在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这一路径越来越窄。

张建琦提出,我国经济要想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利用式创新”转变为“探索式创新”。“探索式创新需要知识的重新组合,甚至需要创造性知识,要做到知识整合、知识传递、知识共享,这和过去的路径完全不一样!”

因此,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不仅要为之提供资金与人才支持,更要提供“探索式创新”的知识支持、经验支持。张建琦建议,广东应建立一个服务中小民营企业的“探索式创新平台”,宣传、示范相关经验与知识,推动民营企业转型与创新。

发展智能产业,珠三角要形成自身特色

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正大量应用这类新技术,向智能化、科技化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工厂,转型为以技术驱动的智能化平台,已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广东省政协委员 丘育华

广东省政协委员丘育华告诉记者,目前广东经济发展质量与科技创新能力仍有不足,个别产业仍在低效能运作。“一些企业甚至一些超大型的企业,都仍有改进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利用工业智能化。”

丘育华认为,在“中国智造”的发展舞台上,珠三角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但要逐步转移低效能产业,还要迅速推动产业升级。为此,他建议在广州或周边地区打造一个“智能制造”核心区域产业园,引进成熟的智能制造设备、供应商、人才以及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型企业。

此外,他还建议相关部门出台针对“智能制造”产业的申报、厂房、税收等优惠政策,使越来越多的“智能制造”企业能顺利落地、扎根广东,并吸纳更多“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的优秀人才。

广东应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近年来,广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2018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继2017年后再次蝉联全国首位,但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等指标排名仍不理想。

广东省政协委员 董美玲

对此,广东省政协委员董美玲认为,要实现原始创新成果的重大突破,掌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广东必须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董美玲表示,广东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规模仍显不足,相关支持机制、考评机制尚需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数量总体偏少。此外,广东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人才数量也显不足。以院士为例,2013至2017年广东两院院士入选仅7人次;同期,北京、上海分别为116人次和21人次。

董美玲建议,广东应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持续稳定加大对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完善选题机制与评价体系,营造有利于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生态环境;大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并加快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紫薇上两会)

紫薇上两会视频请戳↓↓↓

出品人 | 刘海陵   林海利
策划 | 孙璇  孙朝方  
统筹 | 鲁钇山 郑华如
采访 | 陈亮  郑紫薇
主持 | 郑紫薇
文本 | 谢杨柳  陈亮     
视频拍摄 |  杨奇  郑紫薇
视频制作 |  杨奇  潘亮   
视频文本 | 陈亮  郑紫薇  
包装 | 潘亮
编辑 |  Addie
校对 | 钟传芳
审核 | 鲁钇山
签发 | 陈春凝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江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