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王漫琪 实习生 李梓毅
从民间来、到民间去,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潮剧是海内外潮人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月16日,首届“潮韵唱不停”12小时不断电潮剧公益大汇演活动在潮州古城载阳茶馆举办。来自潮汕各市的12个民间曲艺社展开12小时不断电表演,潮剧泰斗姚璇秋等一众潮剧名家和百姓戏迷、海内外游客齐聚一堂,在潮州掀起一股“潮剧热”。
12小时不断电表演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16日10时,潮州市龙狮协会的舞狮表演“燃爆”现场气氛。戏未开棚,茶起人落座,可容纳两百名观众的载阳茶馆内早已座无虚席。此次活动由潮州市归国华侨联合会指导,潮州载阳文化主办,主办方负责人廖奕铭表示,通过创新潮剧表演的形式,借助百姓戏台的大众舞台,传播和发扬潮剧,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准,同时也增进海外侨胞对潮剧文化的深入了解,培养更多的潮剧受众。
为此次“潮韵唱不停”活动站台的嘉宾阵容强大,有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潮剧作曲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鹏,广东潮剧院一团名誉团长、国家一级演员郑健英,备受潮剧票友喜爱的潮剧老生张桂坤等。
由张桂坤唱响开场第一曲、经典潮剧《王茂生进酒》选段,博得全场阵阵掌声。随后,由载阳艺术团、甲第曲社等12个民间曲艺社轮番粉墨登场,奉上各自精心准备的潮剧曲目,台下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分享。浓烈的潮剧氛围,更吸引了在古城观光的多位外国友人进场观赏,活动当天,共吸引了逾两千人次进场观赏。
看到“百姓戏台”的火爆现场,潮剧作曲家陈鹏笑称“潮剧好比农村姑娘嫁到城市,又回到农村”,他认为潮剧本身就源自百姓生活,即便发展历经起落,但从未消亡,相信今后更是会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多年担任潮州电台戏曲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秋英感慨,潮剧在潮汕民间的群众基础非常深厚,票友们对潮剧的热爱令人感动,有些票友甚至不识字,但因为喜欢潮剧,于是逐字学习。
潮剧吸粉年轻票友
在上海工作的李梓新是地道的潮州本地人,这次带着公司数十位员工回到家乡体验潮州文化,恰好赶上这次“潮剧票友盛会”。他认为,应该鼓励更多像“潮韵唱不停”这样的活动出现,“文化要有人才能活下去,潮剧传承并不只是专业演员的事情,更多形式的玩法才能让文化活起来。”
观众席间还有不少年轻、稚嫩的面孔。七岁的郑梓 受了奶奶的影响,五岁开始学唱戏,现已成为一位小票友,在当天“潮韵唱不停”的舞台上,小梓 表演了潮剧经典选段《桃花过渡》,活灵活现地扮演了伶牙俐齿的丫鬟桃花。十来岁的陈相仪从小在东莞、广州生活,八岁才随父母回到家乡潮州。听得懂却还不会讲潮汕话的她,对潮剧颇感生疏。母亲并非潮剧爱好者,但为了让女儿更多地接触家乡文化,活动当天一早便来到门口等候入场。
潮州市民陈先生从朋友圈看到本次活动的预告信息,便带上皆为潮剧迷的父母前来欣赏,他觉得平日里大街小巷便常能听到声声丝竹弦乐,在“潮剧之乡”的潮州办这样的活动更给古城增添古韵气息,希望能办成一个文化品牌。
情系潮剧 他们这么说
姚璇秋:
见证潮剧一甲子春秋
姚璇秋是新中国戏曲改革后的第一批潮剧演员,跨越了六十年的潮剧生涯,让她成为中国潮剧发展改革成果的亲历者与见证者。
姚璇秋认为,从1949年至今,潮剧的发展历经兴衰,可谓每十年一个阶段。1950年,国家成立戏曲改革委员会,废除“童伶制”、进行剧目改革等,年轻的姚璇秋恰逢其时,成为戏曲改革的首批受益者。上世纪50年代,姚璇秋参演的潮剧上京演出,赴香港甚至走出国门巡回演出,拍成电影,潮剧进入最繁荣的黄金时期。后来潮剧经历了一段低潮时期,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姚璇秋等一批青壮年潮剧骨干演员回到潮汕地区,恢复传统潮剧演出。
1978年起至80年代末那十年,在姚璇秋等人率领下,潮剧迎来第二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戏校开始恢复招生,姚璇秋用26天复排了一出经典剧目《陈三五娘》,并通过“以戏带功”的形式发掘了吴玲儿等一批潮剧新苗子,随后,姚璇秋带着《陈三五娘》赴东南亚演出获得广泛好评,潮剧重新得到社会认可,《张春郎削发》、《春草闯堂》等为人熟知的经典剧目在那个时期创作出来。
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前后,潮剧发展再经坎坷,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条件提升,多元化的娱乐方式迅速冲击潮剧的受众群体,许多潮剧从业人员选择“下海”谋生,潮剧技艺传承青黄不接,“全民听潮剧”时代一去不返。即便如此,已经退下舞台的姚璇秋却“退而不休”,始终情系潮剧,继续为潮剧的传扬奔走。
2000至2010年,国家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2008年,姚璇秋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代表性传承人,成为潮剧吹响新一轮发展号角的关键标志。而近十年来,潮汕各市的民间潮剧团体如雨后春笋地迅速发展,潮剧创新、少儿潮剧传承、潮剧进校园等一系列举措,均离不开姚璇秋和她的接班者们的努力耕耘。现在已85岁高龄的姚璇秋精神矍铄,依然活跃在潮剧推广传承工作的第一线,对于为潮剧所作的贡献,姚璇秋始终怀着一颗谦逊而真诚的态度:“我做的其实没什么,就是尽我所能地去做潮剧传承工作,这是我最有意义的一项终身事业!”
黄剑丰:
潮汕文化集大成者在于潮剧
今年3月中旬,一部新编武侠潮剧《情断昆吾剑》将在新加坡由当地本土剧社南华潮剧社正式公演,用潮剧形式演绎梁羽生的著名武侠小说,戏曲舞台上道尽江湖恩怨情仇。这部武侠潮剧的剧本创作出自广东潮籍青年作家黄剑丰之手,剧本却是“压箱十年”方得见。冬日小雨,煮茶听琴,在潮州古城载阳宰辅客栈内,黄剑丰与羊城晚报记者畅谈其潮剧之心。
身为资深的潮剧“票友”,黄剑丰对潮剧情有独钟。他说,最初引其走近潮剧的是一份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乡愁”,在他的戏曲散文集《戏说》、畅销书《故乡是潮汕》等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潮剧的影子。“如果把潮汕文化比作各条河流,那么河流最终汇聚的‘湖泊’就是潮剧。”黄剑丰认为,潮剧可谓是潮汕文化的集大成者,同时也反哺了其他艺术体裁,所以欣赏潮剧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从民俗角度看是“老爷戏”,从民间艺术角度看,嵌瓷、潮州木雕、潮绣、陶瓷等艺术多从潮剧中选材,又相辅相成。
黄剑丰说,他初时为潮剧的优美唱词所吸引,听多了便尝试着自己写,黄剑丰初次“触电”写了一出《伯牙祭坟》的折子戏,后来在全国潮剧剧本征集大赛中获优秀奖。创作的激情促成他继续《情断昆吾剑》的创作。
谈及剧情创作初衷,黄剑丰表示:“武侠小说是我走上文学创作的启蒙,因为喜欢这个题材,于是便用潮剧的方式写出来。”不过,剧本创作之后,却在黄剑丰的案头搁置了十年之久,他自称或许因为是悲剧题材,以“酬神戏”为主的潮剧讲究吉祥意头,又与传统潮剧帝王将相素材迥异,武侠潮剧“过于另类”,故国内潮剧团无人敢用。“直至2017年新加坡南华潮剧社来汕头演出,剧社负责人在寻找剧本,我说我手头有个剧本你们要么,结果该负责人看了直接表示要了。”黄剑丰分析认为,武侠小说兴盛于港台地区,以华人为主的新加坡地区也很受欢迎,再者新加坡人看剧都在剧院里看,《情断昆吾剑》全剧两个钟头的时段正好合适,而悲剧题材对于新加坡人而言只要演得好就能接受,没太多顾忌。
据介绍,这部《情断昆吾剑》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中,将作为新加坡南华剧社55周年庆系列活动的压轴节目,获得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基金的扶持。南华剧社的演员多是潮汕裔新加坡本土演员,他们用英译谐音的方式“攻克”了不会讲潮州话的难关,届时公演以字正腔圆的潮州方言唱词,并配中英文字幕,该剧的潮曲配乐由汕头作曲家王庆苏谱曲。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文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