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花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幸福”和“美好时光”,海珠君经过7小时驱车的行程,发现了“幸福”,这是一个有田园、有诗意、有鲜花的地方,在这里您会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了解一段和海珠有关的“幸福”故事。
格桑花田里新农村的晨曦
社会主义新农村
黄堂村,位于梅州市大埔县西河镇的西南部,距离海珠区约470公里,地处梅龙高速出口,是省定贫困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蜜柚、水稻、外运菜三大作物种植。从2016年5月开始,海珠区江南中街道办事处对黄堂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同时派驻村干部进行帮扶。
|
旧时书院今民宿
如今的黄堂村,拥有莲子种植基地和依托张弼士故居打造的旅游景区,带动了当地农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年轻人也纷纷返乡发展。
海珠区对已废弃的黄堂学校进行改造,打造成宜居民宿和农家餐馆。
田园绿意与现代建筑的完美融合
夜观星空晨看花
教室主题的温馨房间,渐入夜躺在床上能看到窗外的山林与星辰!(可以滑动看全房噢)
黄堂学校民宿外的格桑花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黄堂村约70亩田地,打造了荷花观光、莲子采摘产业。田地夏季种植荷花,既有观赏价值,也生产莲子,实现经济效益;冬季种植格桑花等,让“农业+旅游”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双引擎”。
梧高凤自栖 花香蝶自来
晨光下的张弼士故居
张振勋(1841-1916),近代华侨资本家,字弼士,广东大埔人。自幼家境贫寒,15岁到印尼的巴达维亚(今雅加达)谋生。后来他涉足酒业、种植业、药材业、采锡业、船运业,生意做到新加坡、马来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尤其在葡萄酒业大有作为,建立著名的“张裕葡萄酒酿造公司”,并发展成为东南亚的首富,故美国人曾把他称为“中国的洛克菲勒”。
张弼士故居:光禄第
张弼士故居
张弼士故居位于黄堂村旁,距大埔县城17公里,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光禄第”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整座建筑坐东向西、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是典型的三堂四横一围的客家围龙屋,也是一座美伦美奂的中国园林式豪宅。
田菜地、河流沙滩、翠竹绿树、老牛新农人构成一派田园风光。
光禄第
整座建筑座北向南,土木结构,粗犷严谨,堂皇大观,建筑面积4180平方米,由三堂四横一围构成,是客家围龙屋的一种。屋内有18个厅、13个天井、99个房间、还有前后花园及书斋等。整座建筑工艺精致、绘雕并齐、中厅两旁斗拱有穿凿鎏金的麒麟凤凰及飞鸟走兽,大厅两旁斗拱有木凿鎏金通花金狮滚球,正门顶灰塑李鸿章手书的“光禄第”屋名。
上堂是置放张弼士牌位和祭祀的地方
光禄第上堂
中堂是接待客人和家族聚会、议事的场所
光禄第中堂
经过改建村道,海珠区整体保护、开发、打造,打通张弼士故居的旅游瓶颈,打造成西河镇观光旅游的一景。随着景区附近民宿、农家乐等配套设施的完善,现在景区每年游客达10万人次。
精准帮扶出盼头 黄堂村展新颜
“近几年村里的环境变化很大,感觉现在农村也渐渐赶上城市的步伐了,村里四处像花园一样,来看过的朋友都很羡慕我的生活。”返乡就业的黄堂村村民丘会会说。
除了对全村进行危房修缮、供给自来水和建设村卫生站外,海珠区还特意改造了一个文化广场和文化长廊供村民休憩聚会,并采购两盏12米高的广场灯和儿童康乐设施方便群众活动。
海珠区通过建立黄堂村环卫队伍,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解决当地就业问题。村里柴房、猪舍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新房和一条条水泥路。
通过农业技能培训,海珠区投入22万元为贫困户购买化肥、饲料和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鼓励在家的贫困户饲养家禽蜜蜂、种植水稻和蜜柚,增加贫困户的造血功能,实现分散产业致富,贫困户也建起了新房。
在海珠区扶贫工作队的带动下,村民共同建设,全村发展越来越好。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产品种植的丰富,自驾游客的增加,旅游产业逐步形成,加上精准扶贫政策令村内的贫困户的真正成功脱贫,令外出务工的村民觉得回乡发展是一个好的选项,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