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提10项国家科技大奖!广东高校牛爆了!
2019-01-08 21:55 羊城派 原创
本届国家科学技术奖,广东共有7所高校领回10项大奖。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

文、图/羊城派记者 张璐瑶 通讯员 梁凯涛 方玮

1月8日上午,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

记者梳理获奖名录发现,广东共有7所高校领回10项大奖。其中,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8项。

广东获奖高校中,华南农业大学连获3项大奖,位居广东高校第一;华南理工大学获2项大奖次之;广州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也各捧回1项大奖。

据了解,全国共有113所高等学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通用项目185项,占通用项目总数项的82.6%。其中,有76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获奖项目数为147项,占通用项目授奖总数的65.6%。


放榜咯!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广东高校榜

华南农业大学(3项):

自然科学奖二等1项——

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

(主要完成人: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罗荡平、王中华、龙云铭、唐辉武。)

科技进步奖二等2项——

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

畜禽粪便污染监测核算方法和减排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广州医科大学(1项):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1项):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肝主疏泄”的理论源流与现代科学内涵。

华南理工大学(2项):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心理生理信息感知关键技术及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徐向民参与)。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深圳大学(1项):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高世代声表面波材料与滤波器产业化技术。

中山大学(1项):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严重脊柱创伤修复关键技术的创新与推广(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暨南大学(1项):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我国原创细胞生长因子类蛋白药物关键技术突破、理论创新及产业化(广州暨南大学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项目:何建行教授团队领衔,研究显著提高我国早中期肺癌疗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成果“肺癌微创治疗体系及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由何建行课题组领衔完成,通过该项目研究,显著提高了我国早中期肺癌的疗效。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中)团队

据了解,肺癌是癌症中的头号杀手,我国肺癌年死亡病例61万,近30年发病率上升465%。外科切除是根治早中期肺癌的关键,但手术技术亟需提高,手术规范、围术期治疗等方面亟待完善。

该项目自1994年起研究并建立了全链条式肺癌微创根治体系及关键技术,通过技术革新,主要解决了早期肺癌手术中的三个重要技术难题:

如何因人制宜制订手术方案?

课题组首先通过建立4种高选择自主呼吸麻醉模式减少了肌松药物及机械通气的副作用,然后通过建立7种微创手术切口、6种精准微创切除-重建手术模式,实现了因瘤、因人制宜的精准手术体系,通过上述手术技术的研发,使微创手术适用范围提高到95%以上,同时提高远期生存率6%,并发症率减少60%,并革命性地将部分极早期肺癌的手术进化为24小时出入院的日间手术。

如何实现精准切除?

为了尽可能保存肺功能前提下完整切除病变组织,本项目首次在国际上规范并细化了早期肺癌3种切除方式的选择标准,同时明确了早期肺癌手术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为手术质控提供了关键量化标准,用以指导我国早期肺癌微创手术的临床路径与精准切除。

如何避免陪绑化疗?

以往的早期术后化疗方案是通过结合TNM分期进行“一刀切”的方法,是否化疗只与分期相关,项目组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这种传统的方法往往会让许多不需要化疗的低风险患者承受不必要的化疗负担。

为解决这一国际难题,项目组建立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肺癌术后预后预测芯片和基于临床数据的生存预测列线图,准确对早期肺癌术后患者的复发风险进行分层评估,从而进行针对性施治,后者还被美国官方肿瘤研究机构NCI Knight Cancer Institute作为唯一推荐用于临床的肺癌术后预测工具。

改善临床捆绑化疗状况,实现术后精准辅助治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Lancet(《柳叶刀》)上和JCO(《临床肿瘤杂志》)上。

华南农业大学:连获3项大奖,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

此次大会,华南农业大学喜获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位居广东省第一,全国农业高校中位居第三,同时也成为广东省第二家荣获国家三大奖的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获奖团队合影
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院士(右)和吴珍芳教授(左)

刘耀光院士主持完成的“杂交稻育性控制的分子遗传基础”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这是华南农业大学首次荣获该类别的国家奖,实现了该校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

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院士

据了解,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是杂交水稻育种关键的理论和技术问题,该成果围绕杂交稻育性调控机理的科学问题,阐明了应用于三系杂交水稻育种的孢子体型(野败型为代表)和配子体型(包台型为代表)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阐明了水稻籼粳杂交不育与亲和性的分子遗传机理,提出了“双基因三因子互作”和“双基因分步分化”的分子遗传模型,发现了具有育种价值的新种质,是我国杂交水稻分子遗传基础研究上的重大突破。该成果的获奖人还有罗荡平、王中华、龙云铭、唐辉武。

吴珍芳教授主持完成的成果“高效瘦肉型种猪新配套系培育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华南农业大学吴珍芳教授

该成果创新了瘦肉型种猪分子育种技术、遗传评估和性能测定技术、体细胞克隆等扩繁和养殖技术,创建了中国瘦肉型种猪四系配套育种新体系,培育了两个四元杂交高效瘦肉型猪配套系,打破了我国种猪长期依赖进口困境,项目成果已在全国30个省份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该成果的获奖人还有王爱国、罗旭芳、胡晓湘、张守全、蔡更元、李紫聪、徐利、黄瑞森、严尚维。

廖新俤教授参与完成的成果“畜禽粪便污染监测核算方法和减排增效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成果创建了畜禽养殖场“三改两分”污水源头减量工艺,突破了粪水舍内自动分离、沼液浓缩和发酵过程氨气回收三项关键技术;集成创建了多种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利用模式,提出了不同模式适用的可行性指标、技术规程,建立了示范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孙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