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蒋隽
2018年,广州基础教育继续在集团化办学之路上,探索扩大优质教育资源。30多个教育集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在逐渐改变整座城市的教育生态和资源格局。
现状:广州已有超过30个教育集团
过去一年,广州的教育集团化如火如荼:5月,广州成立第二批教育集团,分别是广铁一中、广州六中和广大附中教育集团;6月以来,广东实验中学分别与白云、荔湾、越秀签约,托管白云实验学校、共建荔湾学校和越秀学校;9月,天河区成立华阳教育集团和体育东教育集团。
“广州已实现市属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办学全覆盖,使每个区都至少有1个市属教育集团在当地办学。”广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第三批市属教育集团也在筹划准备当中,将有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在家门口上名校。
各区也频出“大招”,成立一大批区属教育集团。今年8月与市民见面的省实越秀集团,提供高中优质学位1440个、初中优质学位2160个、小学优质学位2700个,共计6300个学位。
作为广州的外来人口大区,白云区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于南部。近年来,白云区通过集团化办学来调整布局结构。去年5月,该区以3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为集团总校,成立培英、65中、大同中学三大教育集团,以及5个教育“微”集团和5个教育联盟。
12月12日,黄埔区首批5个基础教育集团成立,标志着黄埔区集团化办学改革正式启动,涵盖了全区18所优质中小学。
12月26日,海珠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成立,引进华东师范大学知名教授刘良华担任集团总校长,试水教育集团与高校知名教育专家联手管理教育集团的运作新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已成立或在筹备中的教育集团,市属和区属加起来已超过30个。
效果: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缓解“择校热”
其实早在市属教育集团组建前,广州部分区和学校已经进行了相关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这些教育集团发展良好,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热”。
广州首批市属教育集团成立后,各教育集团加强教学资源共享和教研活动联动,并加快专业发展共融脚步。如广州二中教育集团共享28.3万册图书资源,各集团核心学校向成员学校派出行政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和特需教师约50名,发挥了专业引领作用。
海珠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来,海珠区大力推动教育集团建设,先后成立5个教育集团,“近几年,海珠区中高考、教育科研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不俗的成绩,尤其是义务教育,正逐步实现高位、高均衡的发展目标。”该负责人说。
困惑:集团化办学仍有诸多待解之题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在集团化办学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矛盾,例如,规模扩大与教育质量提升的矛盾,师资共享和师资体制、教师数量的矛盾,合作办学与特色发展的矛盾。
其中,老百姓实打实关心的是,家门口的“新名校”如何晋升为“真名校”,而不是“贴名牌”。
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某高校附小,其名头在广州也算响当当,其在番禺的小学分校,开办已经6年,但家长的普遍感受是,“老师都很年轻,虽然可能有教学热情,但缺乏教学经验,课堂效率和吸引力较弱。”
一位3年级家长告诉记者,“学校师资队伍很不稳定,娃才读到3年级,换了好几次老师,班主任都换了2个;甚至出现过老师体罚学生这种教育局命令禁止的事情。”
此外,在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名校+企业”的办学合作模式,当然是好事,但也要警惕资本的裹挟。
有的教育集团,成立不到一年已经扩张到广州市以外,而教育集团内部的成员学校数量大多动辄十几所,不禁让人担心,短时间内的极速扩张,是否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
教育集团化是否能获得最大效益,取决于师资的流动均衡。若没有骨干教师的流动和调配,集团化办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广州不少区为集团化办学提供了人事政策支持。但也有校长透露,目前集团化办学的教师流动并不理想。囿于教师数量和学段等因素,龙头学校和成员学校之间的教师流动难以开展。
责编 | 解素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