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三元里重建“熟人社会” :让外来人变自家人
2018-12-24 11:04 新华社
构建“融合社区”为突破口先行先试,“共建共治共享”正从蓝图变现实

如何让外来人员融入城市社区?如何让外地人共享发展成果,促进与本地人融合发展?2016年开始,广州实施为期5年的来穗人员融合行动计划,外来人员远多于本地人口的三元里街道位列计划试点之一。

曾是鸦片战争时期武装抗英斗争所在地的三元里,以构建“融合社区”为突破口先行先试,让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变成自家人,“共建共治共享”正从蓝图变成现实。

50多岁的李先德是三元里街松柏岗社区十八巷的巷长,负责60栋出租屋的管理。他的名字、电话和责任区域被印在红色镶边的巷长管辖牌上,张贴在巷子口墙壁显眼处。从维护清洁卫生到检查安全隐患,再到制止占道经营,事无巨细都是他的工作。

居民向广州三元里街松柏岗社区十八巷巷长李先德(右)反映问题。

巷长当家 共建新家

聚集了8000多流动人口的松柏新村,村内小巷纵横,握手楼林立,社区管理难度较大。2018年,当地居委会以巷长制为抓手,在来穗人员中选取了31名巷长参与治理工作。

这些巷长是外来人员的“领头羊”,他们热心公共事务、有威望能服众、具有一定的协调能力,不少曾在流出地农村担任过村干部。

“刚来广州人生地不熟,遇到难事只知道打110。没想到今天我们外地人也能把广州当成自己的家。”来穗务工近20年的李先德说,他曾担任老家村主任职务多年,如今从城市的游离者变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

作为我国最早的“城中村”之一,三元里街户籍人口4.7万人,非户籍人员5.6万人,外来人口倒挂严重,一度黄赌毒滋生、脏乱差惹眼。

在来穗人员中成立党支部、组建服务队是动员大家一起改变社区面貌的关键举措。来自湖北洪湖市螺山镇的来穗人员在三元里超过1万人。

2009年,三元里党工委与螺山镇党委共同建立了荆楚印刷工流动党支部。2016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来穗人员党总支部,党员已有96名。

投桃报李,来穗人员开始“反哺”社区。全街13个社区均成立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并有20人至70人不等的来穗志愿者固定参与志愿服务。服务内容从维护公共卫生环境、进行禁毒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扩展到对住宅区的治安巡逻。

3年时间,三元里的面貌焕然一新。走在整洁的抗英大街上,街道两侧的低矮民房经过“穿衣戴帽”,重现岭南风情。

共治议事  捕捉“沉默”声音

“融合为民:心系民生·一事一议·协商共治”——三元里社区共治议事会会议室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在这里,外来人员和本地居民为社区治理一起“发声”。

两年来,三元里街道13个社区都成立了议事会,议事会13名代表由6名本地居民、6名来穗人员和1名街道工作人员组成,形成决定需三分之二以上赞成票,然后交给居委会落实。

一些被“淹没”的民生小事被“拎”出来,梓元岗社区“单车棚改造成便民超市”就是其中之一。“外来人员下班晚买菜难,特别希望社区有超市,但一些本地人不乐意,有的担心自己单车没处放,有的担心超市嘈杂影响周边环境。”

梓元岗社区居委会主任吕二民说,这些问题被拿到议事会上讨论,最后通过单车挪到附近居民楼存放、规定超市经营时间、加强日常巡查等办法解决了矛盾。

大到社区微型公园选址、租金上涨等棘手难题,小到握手楼晾衣服、给煤气瓶站找个地方等生活细节,都在议事会上得到解决。

推动共享 消除公共服务屏障

让外来人员更好地融入城市、共享发展,需要消除一道无形的屏障,那就是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的待遇差别。

为解决数万洪湖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就医报销问题,三元里街道办与洪湖市2014年协商把广州两家医院纳入洪湖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可在广州直接报销。

2014年患了子宫肌瘤的洪湖市螺山镇复粮州村村民马小容成为这项政策的受益者之一。她告诉记者,在广州指定医院动手术可以直接刷洪湖的医保卡,“要不我就得全额垫付2万块医药费,还要从广州坐火车到岳阳再换大巴回老家报销,多花几百块车费不说,还得耗上三四天时间,很折腾人。”

11岁的彭旭常常会在假期到广州与家人团聚。今年暑假他在“小候鸟”夏令营上了写作班、绘画班、文化班,跟着社工老师一起去陈家祠、三元里抗英纪念碑等地参观。在广州工作了10多年的父亲彭泽良说:“小孩得到成长,我们家长上班也放心。”

今年8月,三元里融合社区试点工程入选广州全面深化改革优秀案例。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评价说,三元里的探索为有效破解大量人员流动带来的社会治理和城市融入难题提供了参考借鉴。(赵东辉 詹奕嘉 周强)

来源 | 新华社
责编 | 崔文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