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大学好时光|超强自控力、时间规划师……“国奖大神”是怎样炼成的?
2018-12-23 19:00 羊城派 原创
围观四位学霸的开挂人生

文、图/羊城派记者 孙唯 实习生 周兴宇

高校是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以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在大学,能斩获国家奖学金的学生都是各系的大神,据悉,国奖获奖比例仅为0.2%。近日,记者走访了来自广东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4位“国奖大神”,邀请他们分享自己的“学霸”修炼心得。

华南理工邱康石

(2017-2018国奖)

学习优先也爱约饭唱歌蹦迪

“我特别推崇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所以一般晚上9点过后就不再学习了。”华南理工大学经贸学院16级金融学专业的邱康石说。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邱康石是一位性格开朗、爱玩爱“浪”的人:“在学校里,我是约饭喝酒唱歌蹦迪来者不拒,对于广州各类型酒吧有较为深入了解,晚上有空就和七八位同学开啤酒会,大家一起聊聊天。”

面对记者惊讶的神色,邱康石大方地笑道:“不止一个人对我的学习模式好奇:一个妥妥的酒吧‘浪子’,是怎么让自己的专业课绩点维持第一的。”

邱康石分享了自己学玩两不误的独家秘笈:劳逸结合。“从早学到晚或者什么都不学,这两种极端的学习方法,我都不赞同。”他说,最好是在厘清手头事情的轻重缓急后,每天抽出固定的时间完成学业。

但邱康石也提到,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有一定的自控力。“很多人看见的只是我几乎每晚都泡吧,实际上我早就把该做的作业做完了。”邱康石说,虽然自己爱玩,但有一条原则是一定要遵守的——学习优先

他和记者分享了考雅思的经历:“我今年8月20号才回国,留给我准备雅思的时间不足三周。在那三周里我非常专注,记住了3000多个词汇,完成了四本剑桥练习套题,别人约我出去玩,我都坚定地说考完雅思再约。”

正是因为对自己的目标和定位非常清楚,在学习、工作时能够全身心高效投入,让邱康石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刷新自身高度。

中山大学冯莉媛

(2017-2018国奖)

“佛系少女”慢生活也有高效率

“爱好书法、古筝、写作,平时喜欢读诗、写信、拍照、泡茶,相信生活之上还有一方天空,经常在平淡生活中寻找琐碎星辰,未来梦想是先好好做个法律人,然后老了在海边开一家书店……”

在采访的开始,来自中山大学法学院的冯莉媛将自己的生活和规划娓娓道来。这位美女“学霸”脸上,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从容神态,“我称自己为‘养生少女’,因为我是一个‘慢生活’热爱者。”

冯莉媛提到,自己这种心态的养成,和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我爸妈都是慢生活热爱者,妈妈对养生、茶道特别有研究,而爸爸痴迷于书法,看电视时也不忘手写台词。”

冯莉媛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从小就很容易静下心来做事情,能将自己的生活过得非常有规律,对生活较强的把控力又让她变得踏实笃定,“我向往一种非常有质感的生活,一杯泡好的清茶,花十几分钟写好的日记,都能让我的生活变得精致。”

这样一种平和的心态,让冯莉媛逐渐养成了对时间超强的把控力。除了平时的学习和工作,她还有很多比赛需要准备,但是她总能够在短时间里提高自己的专注力来取得效率。

她表示:“我很喜欢《无问西东》里导演的一番话:今天这一天,你有可能虚度,也可能充实,但你有可能被打击了,也有可能被抬举了,都不重要,它只是你生活中的一个点,这个点一定会过去的,时光就是这样,它会往前走。”

冯莉媛认为,把握好生活的每一个间隙,慢生活也会有想不到的高效率。就像冯莉媛常说的:“知足常乐,知不足常进。”

华南农大梁铭豪

(2015-2016、2016-2017国奖)

规划能手咖啡厅里玩转数轴

在确定采访地点时,华南农业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的梁铭豪提议就在附近的星巴克。他表示,在咖啡厅,自己可以听着舒缓、轻柔的音乐工作,与同学讨论问题时也不会打扰到身边的人,最主要的是可以慢慢规划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问我,怎么把生活规划得井井有条,其实我的秘籍就四个字:有的放矢。”铭豪介绍了自己做规划时常用的方法。

首先,将最近一段时间需要完成的事情都列出来,然后在纸上画好一个数轴,横轴代表时间的紧迫程度,纵轴代表重要程度。

接下来,综合考虑工作所需要的时间、精力、资源、角色定位等等,将它们都填充进数轴所分的四个象限中,这样就对手头的工作的轻重缓急有了大概的了解。

最后,只需要统计每件事情的工作量,将它们分摊到每天中完成就可以了。

梁铭豪认为,很多同学没有规划和归类的习惯,总是哪件事情时间紧就先做哪个,这样不仅会让学习质量大打折扣,还很容易使自己的心情变得焦虑。

“你说是一天读30页,在三天内读完90页的书效果好呢;还是一天读3页,在一个月内读完书的效果好呢?”因此,他提醒,要尽早对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进行规划,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有条不紊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华南师大小晓

(2016-2017国奖)

摆脱标签 不断接近真实的自己

图文无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听到周围的人称自己是“学霸”或“考霸”时,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小晓(化名)并不开心。在采访中,她向记者坦陈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因为大一大二时兼顾社团和学习,且拿到国家奖学金,小晓颇有些自负;后来周围的同学给小晓取了个外号——“考霸”,认为她只是考试能力比较强,并没有特别厉害。小晓听了很不开心,甚至由自负变为自卑。

“考霸”“学霸”这些标签给小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从小到大,别人对我的评价是努力,因为努力才成为“考霸”。其实,听到这样的评价我是不太开心的,感觉这说明自己不聪明。”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小晓并不愿意因为自己获得国奖而被称为“考霸”,“这些在别人看来很光鲜的标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阻碍了我去了解真正的自己。”

但是,随着知识的积累和经历的增加,小晓的看法慢慢改变了:“我觉得每个人的能力、特长不一样,而且这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你愿意花功夫,是能在想要发展的方面有所长进的。”

聪明,在很多人眼里,可能就是智商高的别称,但当小晓发现大学生智商其实差别不大之后,她对自己“聪明”与否就不再特别在意了。后来,她慢慢接纳了自己考试好的能力,同时也在团委的工作、实习中发现自己良好的综合能力。

现在,她在不断学习更多技能,开拓自己的思维,发现一个更加多元的自己。“常怀谦卑之心,踏踏实实学习,才可以走得更远。虽然中途会有倒退,但我的确是在不断接近最真实的自己。”小晓说。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孙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