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地(丘陵)面积92.5%,农民居住地和耕作空间分散,导致小农户成为贵州农业的主体。”贵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骆长江在11月24日贵阳开幕的第十四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上直言,“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骆长江的分析,实际上恰恰是本届论坛的主题,即乡村振兴中的企业责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按照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更辉介绍,本届论坛致力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探索统筹兼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扶持小农户、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的措施。
贵州是国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主战场。而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万企帮万村”行动中受表彰的民营企业家回信,并专门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充分肯定了广大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王更辉认为,在广阔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是企业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舞台,企业应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近年来,广东的温氏、雪松、恒大、碧桂园等企业积极投身于贵州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充分体现了广东企业的责任与担当,多种帮扶模式如今在黔中大地开花结果。
广东精准扶贫四先锋
广东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副巡视员宋宗约认为,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不仅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课题,也是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问题。
“要解决农村贫困、实现农民增收,就要把个体分散的小农户整合起来,与现代农业发展接轨,共享改革发展红利。而广大企业拥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优势,可以通过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拉长产业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带动广大农户脱贫致富。”他说。
如今,在黔中大地活跃着众多广东企业,温氏集团、恒大集团、雪松控股与碧桂园等在精准扶贫方面充当了先锋作用。
碧桂园集团
累计捐赠超42亿元,在全国结对整体帮扶9省的14贫困县3747个村,通过产业帮扶、扶志扶智结合等模式,创造出具有特色的长效扶贫机制,成为广东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典型。
恒大集团
计划五年投入110亿元,采取产业扶贫、搬迁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和保障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引进了多家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基地”的产业帮扶模式,实现供产销一体化经营,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贵州清镇市温氏畜牧有限公司
温氏集团创造的“公司+农户(家庭农场)”模式深受贵州百姓欢迎,在提供种苗、饲料、药物保健和技术服务,由家庭农场统一规划的场地进行养殖生产的基础上确保产品保价回收。
雪松控股
2018年,雪松控股经过实地详细考察贵州毕节的贫困状况后,在当地开展“强根造血式”旅游产业扶贫,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整合重要旅游资源,创新升级旅游业态,打造中国全域旅游标杆产品,助推毕节成为贵州旅游集散中心。
产业扶贫突出造血帮扶
据了解,贵州近六年来实现减少贫困人口670.8万人,从2012年的923万贫困人口减少到了2017年底的280万人左右,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6.8减少到了2017年末的7.75。9000个贫困村减少了3800个,减少比例达到了42.22%。
安顺市平坝区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脱贫“摘帽”区,该区羊昌乡云头村与温氏集团建立了肉鸡代养扶贫合作。该村申请到105万元产业扶贫投资资金,在原本废旧的10.7亩闲置土地上建起了现代化养鸡基地。
清镇温氏畜牧有限公司负责生产环节的甄朝亮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温氏集团采取“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劳力分成+贫困户投资分红”的模式帮助当地实现了产业扶贫。
“原本这项扶贫款是要发放到94户贫困户手中的,按照383人平均分,每人一次性收到2740余元。但现在村集体将扶贫资金用来建养鸡场,然后以3.5万元每年的费用承包给养鸡专业户。”他说。
在甄朝亮看来,这是一笔多赢的账。“以往扶贫资金一次性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很难起到真正的作用,村集体最为头疼。现在村集体可以每年将收到的3.5万元租金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形成了持续造血的能力,养殖户两夫妻扣除费用后一年收入15万元,温氏集团又获得了稳定的产品。”他总结道。
中国农业大学原校长柯炳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授予鱼不如授予以渔。在提供财政帮扶资金的同时,更要注重参与扶贫,突出造血帮扶。
“小农户有很多不利的因素,包括不利于机械化发展、不利于获得价格优惠等等,在市场上很难形成竞争优势。”在他看来,企业就应该承担和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温氏模式通过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公司与农户联结为利益共同体,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又大大提高了养殖过程管理的高效率。”柯炳生说。
而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农和现代农业其实彼此之间是存在摩擦的,只有大农业和现代农业结合的比较好。未来一定是由小农户变大农业,现代化农业交给专业化的人去做。
但他同时也提醒,不能操之过急,要结合实际。“我们国家的贫困山区存在大量的小农户,只能一步一步来。”
他认为,除了有企业投入资本外,当前产业扶贫的关键是要创造条件,利用综合改革促进土地流转。
甄朝亮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贵州实际上正在解决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他说,“只有解决了土地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提高养殖规模。一方面,两个工人可以从养2万只鸡提高到养4万只鸡,工人的收益会增加,公司的成本又能够降低。这是我们整个集团在探索的方向。”
编辑:蔡晓丹
审校:付强 王耀萱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热文推荐
全国扶贫举报监督热线:12317
○
投稿邮箱:gdfpxw@163.com
○
扶贫政策丨扶贫动态丨经验交流
主办单位:广东省扶贫办
承办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