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黄珏
图/羊城晚报记者 林桂炎
10月2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参观了“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苏权科作为广东省改革开放相关方面的代表,再次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他表示,大桥人将按照总书记的嘱托,继续做好大桥的运营维护工作,打起行装,归零再出发。
对话:有信心再创佳绩
羊城晚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考验着国家实力,这过程中您最自豪的事是什么?
苏权科:最自豪的是通过港珠澳大桥贯彻了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理念,把粗放型的桥梁建设变成工业化生产体系,这得益于国家装备能力以及海上大型设备的吊装能力提高,如我们可以把桥梁块件、隧道沉管在工厂里像制造汽车一样,造得精致漂亮。用智能化的机器加工钢筋,液压模板直接合并,从预制、运输、安装都是成套的技术。以前是施工决定设计,有什么样的施工能力,就设计一个适配的方案。港珠澳大桥建设时,我们提出“需求引导设计”,比如我们期望块件在海上接缝少一点,制造厂就马上进行研究生产。包括新材料的研发,企业争着做。需求引导设计的底气,来源于中国装备制造能力的大大提高。
羊城晚报:港珠澳大桥已经建成通车了,未来工作重点是什么?
苏权科:跨海长桥修好不容易,运营中的管理和维护也不容易,我们做了很多尝试性的工作,下一步工作是运营维护,希望几年后港珠澳大桥变成一座“智慧桥”,真正建成三地协同创新、整合发展的纽带。以后我们将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入大桥的安全运营,围绕损伤维修、科学养护等问题开展新的创新研究,我们有信心再创佳绩。
中国桥梁的新名片
作为大桥的参建者之一,苏权科先后在珠海、深圳两次受到总书记的接见,并亲切谈话。“总书记跟我们说港珠澳大桥建设遇到很多困难,也取得了很多世界领先的技术,在我国桥梁建设领域做出了很多创新性贡献,是我们国家拼搏奋斗的典型和精神所在。”听到总书记如数家珍般谈到大桥,苏权科说“非常感动”,“我觉得是建桥人的荣幸,感觉这些年的奉献都很值得。”
“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的确遇到过千辛万苦,夜不能寐,或坚持不下去的时候,但是全体建设者带着勇于担当,坚持不懈的精神,完成了使命,也得到了肯定。”苏权科说,总书记在东人工岛时,曾说港珠澳大桥是一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这总结直达建设者们的心尖上了”。
苏权科说,我国已经有高铁、核电等名片,“我们一直在努力,将港珠澳大桥打造成中国桥梁的新名片。”
“珠联璧合”的三地协作
对于总书记说的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苏权科深有同感,他说港珠澳大桥充分发挥了三地的优势,怎么建好这座桥,一开始有过碰撞,“但三地有着共同的目标,同心协商决策最终得以建成。”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在伶仃洋上蜿蜒起伏,三座通航孔桥七座钢塔,再加上海底隧道、拱北隧道等,串联起来就像一个珠链一样,“我们把它取了个名字叫‘珠联璧合’,”苏权科觉得,大桥上独特的景观文化理念,是三地协作经验的展现。
经过9年的建设,港珠澳大桥创造了600多项专利,从前期到现在形成了63项技术标准。苏权科感叹,以前国内的相关技术空白,又面临国外的技术封锁,想请外国人来建设造价太高,“我们就自己来建设,一个一个问题解决,诸如耐久性测试等,做得比国外标准还细。”苏权科介绍,早期前往外国“取经”,还换来“异样的眼光”,现在不少国家接踵前来交流学习,“港珠澳大桥的不少经验,都可‘造搬’到其他类似工程,这是我们桥梁人的自信。”
大桥通车后,运营维护也是个挑战。“大桥进入新的阶段,我们也要谨记书记的嘱托,打起行装,归零再出发,”苏权科说,港珠澳大桥的运营也将是“世界级的”,未来将会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大桥的安全运营融合,在运营方面大桥也将成为科技创新的典型,可能也会遇到很多难题,但都有信心解决,港珠澳大桥将真正成为三地协同创新、整合发展的纽带。(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谢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