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

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

五邑档案方志




这是20世纪20年代由聚文堂书局发行的初等小学《普通适用新国文》课本。


课本为32开本,小如一本日记册,内文排一号楷体字,每课字数仅在40个左右,尚未启用新式标点,仍旧采用古文中的句读(一律用句号断句)方式。文内的插图线条简朴,颇有丰子恺的画风。课文内容不仅是识字还包括伦理、自然科学、历史掌故、生活知识等等。语言精炼,半文半白,表明当时正是“转轨”时期。



开宗明义,第一课题为《读书》,全文如下:“学生入校。先生曰。汝来何事。学生曰。奉父母之命。来此读书。先生曰。善。人不读书。不能成人。”全文35个字,把一个老成持重的教书先生与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学生相当形象地勾勒出来。可见,当年也是“思想领先”,这是符合现代教育原则的。



民国时期教科书的编纂有一个民间性的特点,即民间在编纂教科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只报教育部审核即可,我们所看到的这本课本内容就将生活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了。如第三十一课《水》:“饮食之水。或取于河。或取于井。水有清浊浊者多淤物。又有小虫。饮之。易致病故烹茶煮饭。宜用清水”,说明水有清浊之分的生活常识;第三十二课《火》:“养生之事。不可一日无火。灯与烛。非火不明。饭与菜。非火不熟。天寒之日。烧炭炉中。又可借以御寒。”阐述火之重要性;接着第三十三课《勿戏火》,严正指出火之厉害,不可戏耍。课文内容先是介绍后是谨训,井条有序,步步深入,产生逻辑联系。


伦理课非常形象亲切,如第二十四课《勿贪多》:“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一个极其简单的生活动作,却蕴藏着如此深刻的生活哲理,使人不能不佩服编者匠心。


尽管今天看来,近百年前课文的编写尚略有不足之处,但在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时期,教材编写人员对改朝换代时期新式教育的努力探索是极可贵的。


来源:广东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