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派记者 胡广欣
视频/羊城派记者 邓勃
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引进24声道的立体声卡带生产设备,此后大量流行音乐以“扒带”的形式走入千家万户。“扒带”是当年一种特殊的音乐录制方式,音乐人通过聆听,将港台流行歌曲的旋律、配器等一一记下,并重新填词,再找乐手和歌手来录制和演唱。
广东流行音乐始于模仿,却没有止步于此。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广东已经有了经营蒸蒸日上的唱片公司、积累了众多歌迷的歌手。通过“扒带”逐渐吸收流行音乐知识的广东音乐人摸着石头过河,摸出了原创音乐的门道。真正属于中国本土的流行音乐,在这片南方热土上踏出了第一步。
【启蒙了一代人】
卡带市场刚起步时,经常供不应求。在巨大的市场需求下,唱片公司通过“扒带”推出了数量众多的卡带。虽然是未经授权的“翻版”,但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扒带”如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不仅启蒙了听众的耳朵,更滋养了广东第一批真正的流行音乐人。
“扒”出流行音乐制作窍门
在广州,最早从事流行音乐录音的音乐人包括著名的“老三剑客”——金友中、司徒抗、丁家琳,以及张伟才、邱有为等人。他们翻录了不少香港电视剧主题歌,为内地乐坛打开了流行音乐制作的大门。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更年轻的毕晓世、李海鹰等人进入这一行当。当时内地的流行音乐环境仍然十分简陋:缺录音器材、缺懂行的乐手、缺流行音乐知识……唯一不缺的就是音乐人灵活的脑筋。由于内地还没有引进MIDI,音乐人只能手写谱子,但“扒带”只靠耳朵听,写出来的谱子跟规范的乐谱不太一样。毕晓世回忆:“我们记了谱,但乐手看不懂谱子,演奏上也不够有技巧。”
由于录音技术和乐手水平的局限无法做到同步录音,毕晓世就利用当时最先进的24轨立体声录音机,将不同乐器分开录音,光是爵士鼓就要录几轨。他还记得当年录音的场景:“鼓手只能分开打:一边听着耳机的节拍,先打大鼓和小鼓;然后换另一条轨,听着自己刚刚打的大小鼓,再来打Hi-Hat(踩镲)。”
毕晓世还跟李海鹰办了边防证,去深圳特区看香港乐队的演出,偷师学会了流行音乐的谱子怎么写。他们还挖来了一支跟香港乐队学习过的深圳乐队,回广州为歌手吕念祖、黄河录制专辑。
“扒”出了一批专业填词人
“扒带”还催生了一批填词人。当时,英文、日文等外文歌曲被“扒”到国内,必须把歌词改写成普通话,大众才会感兴趣。
音乐人陈小奇便是通过“扒带”接触到流行乐。1983年,陈小奇在中唱广州分公司担任音乐编辑,他出版的第一首填词作品是《我的吉他》,改编自西班牙民歌《爱的罗曼史》,演唱者是歌手董岱。
陈小奇回忆,当时填词要尽量健康阳光:“可以有一点小惆怅,但不能太哀伤,太过分就肯定会被毙掉。”作为音乐编辑,陈小奇还得对歌曲的格调严格把关:“我印象最深的是引进罗大佑的《是否》,里面有一句‘情到深处人孤独’,我改成‘情到深处不孤独’,一改就过了。”
经过短暂的磨合,陈小奇很快就适应了填词工作:“最开始一首要填两三天。后来就很快了,最多时一天填了十几首。”短短两年间,陈小奇一共创作歌词130多首,平均不到一周就有一首作品被唱片公司灌录出版。
由于“扒带”这段特殊历史,广东原创流行乐形成了“先有曲、后填词”的创作习惯。陈小奇说:“我们当时喝的‘奶’都是民族音乐跟古典音乐,作曲人还不太了解流行音乐的谱曲,通常写好旋律就给我,速度、定调什么都没有,我要自己判断怎么写词。”
【原创应运而生】
唱多了别人的作品,广东音乐人自然摩拳擦掌,期待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让广东歌手唱自己的歌。经过数年的积累,一股“东风”适时吹来:流行音乐歌唱比赛、流行歌曲排行榜应运而生。在广东,流行音乐拥有了最闪亮的舞台。
红棉杯初评“十大”奖项
1985年12月10日至12日,“红棉杯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以下简称“红棉杯”)在广东迎宾馆国际会议厅连续举行两晚。这个比赛由广州文化记者联谊会牵头举办,该联谊会由《羊城晚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广东电视台、广东电台等单位的文化记者组成。当时,这群媒体人还是二三十岁、血气方刚的年纪,他们四处奔走,终于成就了这个划时代的流行歌曲比赛。
“红棉杯”评选出“羊城十大新歌”和“羊城十大歌星”。陈小奇用“开天辟地”来形容这次比赛:这种评选“十大”的赛制在全国尚属首创,更遑论评选的还是当时尚未能登大雅之堂的流行音乐。
作曲家吴国材回忆,当时还没有“个体户”歌手,歌手都隶属各大文艺团体,因此“红棉杯”也成了全省文艺团体的大PK,陈小奇、李海鹰、徐东蔚、解承强、刘欣如、唐彪、安李、陈浩光、吕念祖等在“红棉杯”中获奖的音乐人和歌手,后来都成长为广东原创音乐的中坚力量。
由于种种原因,“红棉杯”仅仅办了一届,但正因为它的出现,1985年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必须铭记的年份——广东流行原创音乐人集体发声,振聋发聩,让全国感受到流行音乐的力量。
广东首创“排行榜”制度
“红棉杯”之后,全国各种“通俗歌曲比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时广东又走在了全国前列:1987年,广东电台创办了全中国第一个歌曲排行榜——“健牌”广东创作歌曲大赛(以下简称“健牌榜”)。根据1986年《广东广播报》报道,“健牌榜”从1986年7月开始向全省征歌,总共收到400多首作品,初审选出32首作品,从1987年元旦开始在广东台滚动播放,听众可以投票从中选出最爱的10首作品。1988年开始,“健牌榜”拓展至北上广,每年都会举办“京沪粤创作歌曲‘健牌’大奖赛”,三地电台分别选出本地原创歌曲的前五名参赛,再一起评选出金银铜奖各一名。
歌曲排行榜刚诞生之初,评选方式还颇为原始。排行榜收到的投稿并不是歌曲小样,而是写在纸上的乐谱和歌词。评审们必须先“读歌”,从中筛选出一部分作品再进行录音。当时排行榜的评选以季度为单位,每一季会有几十首歌在电台滚动播放,观众投票选出最喜欢的10首;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普及歌手发新歌上电台打榜的方式。
此外,当时观众投票都靠寄信,投票表格刊载在报纸上,公交车车厢也会摆放一些。排行榜鼎盛期,投票表格如雪花般纷至沓来。资深DJ周兵回忆,当年一次颁奖典礼上,主办方还“搞事情”地把装满了投票表格的十几个大麻袋扛上舞台,倒出所有表格进行现场抽奖,场面十分壮观。
【精品集中爆发】
排行榜常态化之后,原创音乐作品有了固定的展示舞台,极大地刺激了音乐人创作的积极性,随之也迎来了广东原创流行音乐最辉煌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广东音乐人为流行乐坛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作品。
《敦煌梦》:古典意象入词,流行音乐摘掉低俗标签
音乐人陈小奇的词作以风格典雅、意境深远著称。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的他原本打算做一名诗人,却误打误撞成为了新时代第一批流行音乐词人。他善用古典意象入词,一方面令中国流行音乐脱离了模仿阶段,赋予其独特的美学色彩;另一方面也为这种崭新的艺术形式正了名,流行音乐不再是低俗的“靡靡之音”。
从1984年第一首原创音乐歌词《敦煌梦》开始,陈小奇就尝试把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秦时月,汉时关,驼铃声摇醒古敦煌;祁连雪,玉门霜,梦里的飞天在何方……”《敦煌梦》由陈小奇填词、兰斋作曲、曾咏贤首唱,在“红棉杯85羊城新歌新风新人大奖赛”上获得“羊城十大新歌”称号。
陈小奇回忆,《敦煌梦》拿奖之后,电台经常收到关于这首歌的电话,“很多都是大学老教授打来的,说这首歌彻底改变了他们对流行乐的看法,没想到流行乐竟然也可这样写”。在陈小奇看来,流行音乐只是一个容器,可以装最庸俗的东西,也可以装最高雅的东西,“我想我们对乐坛最大的贡献就是改变了大家对流行乐的看法,为流行乐赢得了在广东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信天游》:融入民歌元素,突破流行音乐发展瓶颈
1986年,广东音乐人解承强以西北民歌调式为创作素材,写出一首豪迈粗犷的《信天游》,如一声惊雷,震动了当时以柔美抒情歌曲为主流的流行乐坛。南有《信天游》,北有《一无所有》,这两首歌为中国流行乐坛浩浩荡荡的“西北风”拉开了序幕。
解承强回忆,《信天游》的诞生源自他对时代脉搏的把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方面港台流行乐始终无法得到政府层面的认证和鼓励,中国音协甚至专门召开会议批判邓丽君歌曲;另一方面,流行音乐在民间早已生根发芽。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解承强萌生了一个想法:与其一味禁止,不如写出真正属于中国的流行音乐。
受上世纪七十年代流行的陕北革命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所启发,解承强判断,西北风歌可以为全国人民所接受。作曲专业出身的他借鉴了西北民歌的句法,创作出民族风味浓郁的《信天游》。有趣的是,直到写这首歌时,解承强还从没到过西北。
解承强完成《信天游》之后,交由当时在太平洋任职的刘志文填词,广东女歌手王斯首唱。解承强还谈到在太平洋录音时的一个小插曲:有一天李海鹰恰好经过听到这首歌,他赶紧抓住解承强问:“这是什么歌?”看完乐谱后,李海鹰沉吟片刻,不无遗憾地说:“我两年前就想写这种歌了,可惜没有写出来。”
首版《信天游》编曲采用了disco风格,融入摇滚和古典的元素,十分时髦,后来还被改编成摇滚版,唱上了央视春晚。解承强认为:“《信天游》这首充满民族风情的歌曲,让流行音乐名正言顺地为大众所接受,突破了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瓶颈。”
《春天的故事》:通俗高雅并行,流行手段推主旋律歌曲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创作于1994年的《春天的故事》是广东乐坛流行与主旋律共融的样本:这首歌用平易近人的视角描写改革开放,词作通俗却立意高远;这也是第一首拍成MV的歌颂改革开放的主旋律歌曲,真正走进大街小巷。
《春天的故事》由蒋开儒、叶旭全作词,王佑贵作曲,1994年参加了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叶旭全回忆,省青春歌曲大赛的评委对《春天的故事》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老人’‘画了一个圈’这种用词不严肃;另一种意见刚好相反,用‘老人’形容小平同志更显亲切,而且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大好形势。”最终这首歌赢得了评委的支持,获得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的金奖。
在叶旭全的推动下,《春天的故事》拍了MV。叶旭全说:“制作MV估计要15万元。缺钱,怎么办?我找到了一个创业发达的同学请求支持,听了这首歌后他被深深打动,当即应允。他说:‘没有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企业。’”
资金到位后,王佑贵联系到北京的朋友董文华,邀请她演唱这首歌;董文华又找来张国立,组成了《春天的故事》MV拍摄小分队。张国立既当导演又当摄影师;时任省团委干部张春生、曲作者王佑贵则负责拍摄统筹,在深圳拍了一个星期。
这支MV成了央视“常客”,并获得中央电视台花城杯第二届全国MTV大赛金奖、(上世纪)九十年代最受群众喜爱的影视歌曲金奖头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成为一首广为传唱、十分流行的主旋律歌曲。
【那些难忘的声音】
《为我们骄傲》原创专辑
1986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推出合集《为我们骄傲》,收录12首歌曲,其中包括7首原创歌曲。这张合辑的演唱者包括朱晓琳、唐彪、安李等人,作词、作曲、配器则是陈小奇、李海鹰、毕晓世、解承强等广东流行音乐的中坚力量。这张专辑是广东流行音乐原创力量的集中展现,销量接近100万盒。
《涛声依旧》
《涛声依旧》由陈小奇作词作曲,创作于1990年。这首歌词灵活化用古诗《枫桥夜泊》,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了一代人的困惑。陈小奇用两个月时间写出这首歌,最初这首歌只在广东走红,1993年由毛宁在央视春晚上演唱之后,红遍大江南北,也成为南派流行音乐的代表作。
《风含情水含笑》
1993年广州新时代出版了杨钰莹的三张甜歌专辑,《风含情水含笑》是其中一张专辑的主打歌。该张专辑当年创下100万张销售纪录,获白金唱片奖、年度最畅销专辑奖。
总指挥丨刘海陵
总策划丨林海利 孙璇 林如敏
统 筹丨吴慧玲 刘虹 邵梓恒
设计统筹丨黄江霆
来源丨羊城派
责编丨卢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