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邮件等个人账号“数字遗产”,未来谁来继承?
2018-10-30 09:17 人民日报
各种“数字遗产”的继承,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如今,很多人的日均上网时间超过3个小时,年轻人花在网上的时间,甚至比睡眠还要多。人们通过社交媒体与人交流,依靠在线购物满足所需,游戏、电子书、电影等任何娱乐,都可以通过下载字节来实现。

但恐怕绝大多数人在互联网上流连忘返时,都不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我们故去,这些留存在网络上的个人账号、邮件信息、电子音乐等虚拟资产,将何去何从?

最近,德国联邦最高法院的一纸判决引来全球关注:一对德国夫妇合法获得了其已故女儿的社交媒体脸书账号继承权。

2012年,这名15岁的女孩在柏林遭地铁碾轧身亡。她的父母希望弄清死因,申请进入逝者的脸书账号查看个人信息,但被拒绝。于是他们将脸书告上法庭。官司几经波折,从州法院一直打到联邦最高法院,双方互有胜负,引用的法条上至120年前的遗产法规,下到现行的联邦数据保护法。尽管德国法院判决认为,数字遗产就像个人日记和私人信件等实体文件一样,没有理由区别对待,但现实并不像二进制那样泾渭分明。

基于情感,人们往往会支持这对父母,但对脸书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允许他人调取个人数据信息,哪怕是父母对子女,也意味着难以承受的法律和道德风险,特别是在个人隐私保护极其严苛的欧洲。更何况,当人们注册社交账号,使用电子邮件,购买在线音乐时,那些被轻易点击了的“同意”条款,给予人们的仅仅是这些服务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基于知识产权、运营成本等原因,这已成为行业和法律认可的规则。

甚至在一些技术人士看来,数字遗产原本就算不得资产,而仅仅是“数字痕迹”:原本转瞬即逝的信息,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幸运地保留了下来。如果不是互联网,或许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纠结,它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通信方式,还有对资产和物权的定义。以货币价值来衡量,这些数字遗产可能没有太多意义,但从情感价值来说,它是个人生命的一部分,对逝者的亲人朋友来说也是一种缅怀和纪念,这其中的价值当然不容忽视。

这样的困境,诚如脸书在败诉后的声明所说:如何权衡保护隐私与家属意愿,是一项非常棘手的问题……我们尊重但不认同法院今日的裁定,冗长的判决过程也显示出问题是多么的复杂。

也正因此,脸书、谷歌等企业近年都推出了类似代理人的服务,允许用户在生前设置管理人,以处理身后的数字遗产,但权限并不包括查阅个人聊天记录等私人信息,近日脸书方面又修改了相关方面的政策,允许去世青少年的父母或监护人成为其“代理人”。有一些企业看到了商机,开始提供数字遗产存储服务,用户可以把用户名和密码存在网站,并指定继承人。甚至出现了“文明黑客”,专门帮人进入身故亲属的社交账户。

诚然,这些听起来依然存在风险,但至少说明,数字遗产也不完全意味着争议和负担,技术进步也能催生新的产业和需求。面对数字遗产问题,当务之急是让法律和政策跟上时代的脚步,将数字遗产的继承规范化。

所幸的是,我们还有时间。(李强)

来源 | 人民日报客户端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黄启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