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南区长大的人,小时候或许听说过家乡的华侨名人传奇,见过那些侨居古迹青翠斑驳的碉楼、稻田里的栏炮台和仿哥特式风情的小洋楼都成了挥散不去的家乡记忆......而如何让这些文化资源焕发新生机也是侨乡发展的当务之急。
10月17、18日,羊城晚报传媒智库组织建筑规划、历史学、旅游管理等各领域多名专家形成调研组,以“以侨为桥·寻找良都文旅‘新绿洲’”为主题,深入中山南区沙涌村、曹边村等地寻觅良都侨乡古韵,为打造“特色侨乡”历史文化街区和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建议。
竹秀园里书声朗 马公堂前园林秀
了解中山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中山南区,古称“良都”,区内各类旧址遗址、名人祖居、优秀历史建筑星罗棋布,荟萃了中山的历史古韵和华侨文化的精华。
10月17日,我们调研了竹秀园中心小学、沙涌村马公纪念堂等华侨建筑。竹秀园中心小学创建于1932年,是中山早期华侨办学的代表作,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亲笔题写校名。校园使用至今,书声郎朗,让人不禁回想起自己的童年。
调研团队在竹秀园学校进行合影
调研组谈古论今,眨眼间已到了沙涌村马公纪念堂门前。这是中国第一间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创办人马应彪邀请欧洲籍设计师设计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这在当时算得上是豪宅大院了:从左至右依次建造了仿英式的三层建筑“南源堂”,仿意式两层建筑“一元堂”和仿西班牙三层建筑“妇儿院”。可以说是把“半个欧洲”搬回家了,让人不禁感叹马公的气势,不愧是“百货大王”。周围还有园林深深,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
专家参观马公纪念堂
专家聚在“在明亭”认真观察后提到,亭子上的瓦当烧制出来是“振兴国货”四个字,可见其志向高远。
中国百货业先驱马应彪先生
马公纪念堂中央的“在明亭”
如何让古建筑在当代充分显露其文化价值?“留屋、留物、留人”是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历史讲求真实性,不赞同现代化的过度加工和“仿古”建筑。而来自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袁忠教授认为,马氏百货公司鼓励女性成为百货商店店员、修建妇儿院都是对女性和儿童地位的尊重,这代表了一种公民意识。侨屋林立不光是“器物”的结果,还从心理层面改变了当地人的生活。因此,挖掘华侨旅游资源,应将文化底蕴视为一个重要的聚焦点。
冲天志向起飞处 华侨大屋焕新颜
10月18日上午,调研专家组调研了中国革命空军之父杨仙逸先生的祖居。这栋祖宅在华侨民居中不算奢华,但独特的是屋内有一幅字迹,写到“志在冲天”,这让人不免好奇其背后的故事。调研时我们发现:屋内有渗水潮湿等现象,其保存状况需要重视。
中国近代航空事业先驱杨仙逸先生祖宅
杨仙逸祖宅内的“志在冲天”手迹
杨仙逸祖宅内的家庭合影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朱秋利在参观了杨仙逸祖居后表示:亦当尽快抓紧整治保护,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的原貌,而不是以现代的工艺仿制,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北台村杨仙逸祖居的外侧村道,是以杨仙逸之父杨著昆命名,斑驳的街道诉说着这位檀香山糖业巨子往昔的荣光。
沿着北台村的杨著昆大道,我们走到了曹边村的华立大道。曹边村是中山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有大量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住宅、侨房、石板街、巷里弄道和人文景观。
走进曹边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西合璧风格的曹边学校,这所华侨捐资兴建的“曹边学校”建于1929年,是中山华侨最早捐建现代学校之一。
曹边学校内部
在曹边村的侨贵路旁边,有一片十分开阔的绿油油的田野,中间有一座圆形碉楼,这栋稻田中央的旧炮楼显得十分瞩目。此外还有保存完好的武侯庙、修葺完好供村人使用山泉水的龙泉等历史景点,交相辉映,可见曹边村历史文化资源之丰富。
村民们在修葺完善的龙泉井汲泉水
曹边村的水车馆相当于现在的“消防局”,放置灭火的水车
2017年9月,曹边村入选“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
曹边村某民居方形碉楼
在曹边村的走访中我们还看到一栋近两年正在改造的侨房。据村支书介绍,两年前该侨房还破败不堪,投入十几万并邀请相关专业人士与高校学生进行改造后,侨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内有华侨周边产品与文化休闲空间,成了村内华侨大屋改造的良好示范点。
书记告诉我们,今年的重阳节,一位几十年来首次归国的华侨看到村庄的变化与该示范改造屋的成功后,对村支书表示他愿意出资,改造自己的祖屋,尽一份心。
曹边村侨屋改造示范点
曹边村侨屋改造示范点屋内的文创产品
但有专家认为:部分文创产品虽然迎合了年青一代需求,但是缺乏对历史的深入挖掘,开发出来的产品受众也较为单一,这是未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功建铁城,渡头抗英 英杰家风精神更需当代流传
18日下午,调研专家组首先调研了福涌村的“功建铁城梁公祠”。说起梁公祠堂,几乎所有南区人都会说:“先有三涌,后有铁城”,说的就是铁城的建城历史。
功建铁城梁公祠
金溪村也是中山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可以看到大量清代时期的住宅、侨房,巷里弄道和人文景观,村内至今仍拥有11座保存完整的碉楼。
渡头村口矗立着雷氏大宗祠,左面是渡头公园和抗英纪念馆。抗英纪念馆内保存有上世纪初村民抗击英兵、葡兵等外来侵略者的史料记录,还存有反抗侵略村民们使用的自卫武器如锄头等。
渡头村抗英纪念馆内的文献资料与纪念画
历史不仅仅是建筑的留存,更是精神的传递。福涌村、渡头村不仅有丰富的历史遗迹,更宝贵的是抛汗洒血的先人留给后人的精神传承。
华侨大屋诉说侨乡史 串联遗迹珍珠开启新文旅之路
这些村落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矗立在历史长河中的华侨大屋,它们融合了传统岭南民居和西洋建筑风情,其斑驳的外表下静静诉说着近现代百年华侨史,成了华侨归乡的重要情感寄托之一。
从走访中调研组得知,这些华侨建筑的主人大都移居国外常年不在国内,这些老屋或遗弃或托亲戚照顾,或因无人居住而显得冷清孤寂,或因出租给外来打工者而无法完好保存,村政府部门人员表示,因房屋属私人所用,主人又常年在海外,保护历史遗迹也成了问题。广东工业大学城市与规划建筑学院讲师林垚广指出:“产权问题是历史建筑保护面临的重要难题。现阶段我们可以做的是,建立历史建筑的数字档案,通过拍照、扫描的方式为历史建筑保留映像信息,为以后修缮保护奠定基础”。
针对如何开发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良都文旅“新绿洲”,广东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陈世栋博士提出:“要把点状的资源串联起来,发掘文化IP,打造规模经济。发挥村委会一级政府的作用,建立股份合作制,不仅是村内部建立股份合作制,还要跟社会资本建立股份合作制,以招揽专业开发公司入股的方式把文化资源开发交给专业人士,将资源市场化,提高效率。”
北台村某华侨大屋,随岁月侵蚀逐渐斑驳
斯人已逝,徒留当年的建筑静驻在历史的长河中,难免寂寥。羊城晚报传媒智库中山南区历史文化资源调研正是为了解决这种消磨,串联历史的珍珠,在深入考核之后探索一条合理的开发之路。相信当海外华人返乡寻根之时,看着这些老建筑散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档案资料被不断完善时,也是一种安慰。
金溪村某侨屋民居
调研结束后专家组在渡头村抗英纪念馆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