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海洋科考队,为何频频下南海?

中大海洋科考队,为何频频下南海?

上学君 上学了


今年9月,中山大学完成了2018年海洋科考夏季航次第一航段的西沙群岛科考。师生们带着首次曝光的海底文物、珍贵的菌株和难得一见的海生昆虫等收获,回到了康乐园。


短短两年间,中山大学南海科考队四下南海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经略南海的雄心可见一斑。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正在建设的海洋大学科群一定会成为我国海洋研究的实力品牌,在国际上形成突出领先优势,支撑中山大学加快跻身国内高校第一方阵、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从而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地方发展。


建设16个涉海学院

师生规模将达1.4万人


在中山大学建设的国家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实验室,刘岚教授正在查看从西沙群岛海域带回来的菌株。


这些菌株是从海星、海胆等生物身上取样、培养出来的。为了找到它们,刘岚和助手陈水浩曾在西沙群岛的浪涛中忙至深夜,顾不上吃饭和睡觉。


陈水浩在船上处理样品。董天健 摄


海洋天然产物是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中山大学于2013年牵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至今已收藏了400多个在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结构新颖的化合物,为药物研究提供物质基础。


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的研究是中山大学布局的海洋大学科群的其中一个方向。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提出在珠海校区打造覆盖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人文的海洋大学科群;建设包括海洋科学学院、大气科学学院在内的16个整建制涉海学院;涉海学科科研人员超800人,其中院士4人;涉海学生近万人,每年招生人数达到2000人。


预计至2020年,常驻珠海校区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将再翻一倍,总数超过2000人。涉海本科生达1.2万人,硕士生2000人,博士生300人。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鸟瞰效果图。受访者供图


目前,海洋学科楼群正在紧张建设中,地下部分已经建好,地面工程可见雏形。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洋学院楼效果图


除海洋学科楼群外,珠海市政府为中山大学珠海校区配套建设人才公寓、生活区、共有产权房、中小学等,总投资超过70亿元,都将在2019年投入使用。


未来一两年,珠海校区会有很大的变化;再过三至五年,一定能还省委省政府一个高水平的海洋大学科群。面对记者,孙冬柏显得信心满满。

6000吨级科考实习船

计划2020年下水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研究历史悠久,但与国内传统海洋强校或强海洋学科的数十年发展经验相比,显得有些新鲜


年轻的海洋学科既是我们的劣势,也是我们的优势。只有最干净的白纸,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中山大学南海研究院专家组组长张培震院士说。


科考队员在船上查看刚采集回来的样本。钟哲 摄


为了加快海洋学科群发展速度,中山大学去年以来大动作频频:


去年10月,位于珠海校区的海洋学科楼群正式动工,建设面积将超过30万平方米,规划有海洋资源标本馆、水池水槽实验室、海洋生物天然产物化合物库、海洋科技创新研究平台、海洋学科本科教学实验室等;


今年1月,中山大学成立了南海研究院,整合校内海洋领域资源。不同学院的老师和团队可以在南海研究院多学科交叉平台上围绕涉海任务,组建新的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开展研究;


9月底,中山大学6000吨级科考船建造公开招标,将于2020年完成建造,下水服役。该船定员100人,自持力为60天,续航力为15000海里;可以毗邻冰区、深入大洋进行科学考察。


科考队员研究海底探测图像。董天健 摄


孙冬柏说:中山大学作为双一流高校,在整合省内外甚至国内外资源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除了整合校内科技资源搭建涉海平台外,在珠海市政府的主导和大力支持下,中山大学正与各涉海优势单位,特别是港澳的高校和研究所联合,积极筹备建设海洋省实验室,响应国家和地方的海洋战略需求。


海洋省实验室目标是突破国际前沿的海洋重大科学问题,攻克事关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涉海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核心技术,率先掌握海洋颠覆性技术,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和海洋治理新体系。

成功预测台风山竹路线

服务国家重大基础设施


建设海洋大学科群,既是中山大学冲击世界一流高校的发力点,也是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和广东海洋强省战略的重要支撑。


今年9月,中山大学完成了2018年海洋科考夏季航次第一航段的西沙群岛科考。董天健 摄


孙冬柏透露,今年9月,超级台风山竹正面袭击广东,对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由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和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合作研发的中山大学地球系统模式提前30小时(91511时)精准预测其在台山登陆。


大气科学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山竹期间所有预报的统计中,该模式系统24小时和48小时的路径预报误差分别为44.09千米和68.10千米,预报水平优于目前国际的最高预报水准。


为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有效管控山竹台风的风险,中山大学在山竹台风进入南海之前,及时为大亚湾核电站提供了台风和海浪专报服务,包括强风速影响时段及对应浪高分布的准确预报,为核电站规避山竹台风对核电站造成的影响提供了详实的决策依据。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建设现场


而在这次重返西沙科考的39天航程中,科考队遇上了热带低压和台风贝碧佳,船上的人员和设备安全受到威胁。该系统为科考队提供了全程24小时预报服务,气象和海洋预报达70份,辅助海上科考队伍躲避台风,安全作业。


全面性和综合性是这个系统最大的优势,因为它包含了大气、海洋、陆面水文等多个子系统。这正是多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张培震说,作为海洋学科群的拳头产品之一,该系统可以为不同的行业和部门提供个性化服务,是服务社会和国家战略的良好支撑平台。


实际上,广东的重大涉海项目中从来不乏中山大学的身影:中山大学团队参与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E15沉管回淤专题攻关,获集体特等功;在南海科学考察中开展海洋地质研究,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设施选址提供帮助;开展南海战略研究,为党和国家在国际事务方面提供科学的决策建议。

对话: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

发挥多学科优势,建设海洋学科群


作为一所以文理医科为优势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为何要发力建设一流的海洋大学科群?与传统海洋强校相比,中山大学的优势在哪里?为此,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孙冬柏。董天健 摄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为什么频下南海?


孙冬柏:历史证明,谁主导了海洋,谁就在国际政治经济上面具有话语权;要发展海洋就必须依靠海洋人才。作为一所濒临南海的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坐拥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也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中大的优势在于文理多学科的综合发展。一些大学某些海洋学科很强,但学科不全,更不一定有考古、人文、国际法等这一类专业,不能像中大一样多学科多维度多层次地研究南海,从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人文四个层面在为实施海洋战略提供科学技术强大动力、在南海行使主权提供历史与法理支撑。


南方日报:中山大学要如何经略南海?


孙冬柏:依据国家海洋战略发展规划,中大提出海洋大学科群的发展理念,并将首先在南海研究过程中予以体现,实现透明南海、生态南海、安全南海、经济南海、人文南海综合发展目标。


所谓透明南海,就是要搞清楚南海有什么,包括生物、矿产、地形地貌、海洋环境等等,实现南海的数字化、透明化;生态南海,就是研究如何保障未来南海可持续地开发,如何把中国的祖宗海更好地留给子孙后代。安全南海和经济南海是关系国家疆域完整和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人文南海则是要研究清楚中华民族在南海疆域悠久的活动痕迹、长久的历史沿革等,从而与沿南中国海的国家谋求共同发展。


南方日报:海洋大学科群将如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孙冬柏:广东的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23年位居全国首位,但在海洋强省建设中仍面临着问题和挑战,主要问题是缺乏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海洋创新平台,缺少海洋科技高层次人才。


目前中大正在推进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就包含了6000吨级科考实习船和海洋生物化合物库等。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我们引进了中国科学院张培震院士、高锐院士、陈大可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王复明院士,同时还引进了一大批涉海高端科技人才,希望在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环境、海洋地质地貌、海洋土木工程、海洋工程材料和海洋腐蚀等领域实现突破,对国家和地方海洋战略形成良好的支撑。


中山大学希望通过这些举措,带动广东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引领地方高新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

/钟哲 姚瑶

/董天健 钟哲

通讯员/陈建洪 晁炎 王凯蕾

值班编辑/马立敏


回复关键数字,查看精彩文章

回复“99”,查看《 9位高考阅卷组长支招今年高考

回复“19”查看《广东高校教师不再是“金饭碗”》

回复“46”,查看《广东高考改革:3+3考试模式 》

回复“100”查看《以后广东娃不出省上清华北大》

回复“101”查看《广东娃上名牌大学机会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