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开进了肉菜市场?广州人真会玩!
2018-06-25 23:17 羊城派
这是一场将艺术融入社区微改造的尝试

文/羊城派记者 刘云
图/羊城派记者 邓勃

艺术的载体只能是在图书馆、美术馆吗?当然不是。6月25日,一个名为“手美术馆”的艺术活动,在广州市越秀区农林肉菜市场举行,这个在艺术类别中从未出现的名字,突破了人们对艺术产品的想象。同时,当天越秀区农林街向越秀区政协常委、扉美术馆馆长叶敏发出“街区总设计师”的聘书,人们看到,一场关乎将艺术融入社区微改造的尝试揭开序幕。

诞生:这不是一场虚无缥缈的艺术活动

肉菜市场是人们解决一日三餐的主场地,在这个充满烟火味的地方,人与人之间因为食材生发着默默关联。但是,在物与钱的交换中,购菜者的眼睛是不是只留意在用钱换的食材上,而不会看一眼那双传递食材的手呢?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现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扉美术馆副馆长何志森带领华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在农林肉菜市场开设了课程:《营造的风景:菜市场里的美术馆》。“手美术馆”正是这个课程的教学成果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研一学生马增锋告诉记者,为了完成这次课题,他在农林肉菜市场生活了三个月,走访62个档口,和来自安徽、广西、广东湛江及潮汕等地的摊主聊生活、谈天地。

这三个月时间里,马增锋认识了刚毕业半年来档口照顾妈妈的23岁大学生吕同学,有被街坊戏称为“拉灯哥”的菜摊主聂生。为了采购最优质的食材,每天3点就赶到广州江南蔬菜批发市场,虽经营收入微薄的菜挡,却培育出在北京读翻译专业研究生的女儿……

“起初,我很胆小也很抗拒,不知怎么让一位陌生人向自己摊开双手,还要讲故事,于是,想了各种法子。我试图买东西和阿姨们聊天。搭上话后,开始帮大叔一起卖菜。有些人嫌弃我卖菜,我就给他们画画。到后来,通过拍照、近距离接触观察每双手,我了解了每个人背后的故事。”马增锋说:“从每双手的痕迹,我了解到了每个人走过的路,阅读每双手,我看到与自身很多相似的经历,也重新认识了菜市场,它是这个地方的宝贝,每天都会上演着平凡的人和平凡的故事,我想正是这些平凡才是生活的艺术。”

作为“手美术馆”的主要指导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何志森表示,这次参与社区更新的活动,不是一场虚无缥缈的艺术活动,对许多人来说,社区微改造是物理空间的更新和改变,但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到:学生改造的不仅仅是市场空间,更多的是改造了菜市场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改造了他们与美术馆的关系,改造的是人心。

马增锋把44幅以手为主题的照片,赠予肉菜市场摊主

现场:将艺术品还原到最适合的场景中

当记者走进农林肉菜市场时,44幅以手为主题的照片,或悬挂或粘贴在各摊位上,那都是一双双靠劳动致富的双手,让观者不仅仅只关注肉菜食材本身,还能从这样的艺术表达中体会到普通人的生活、劳动的艰辛。

街坊木月生表示,这种在菜市场里诞生的美术馆,拉近了市民与摊主的心理距离,让菜市场这个烟火味浓厚的生活一环被赋予艺术气息。

记者观察发现,“艺术不再是纸面上、庙堂上的东西,艺术与越来越多的生活场景结合”的突破正在农林街里实现。

在向首位获聘为“街区总设计师”叶敏颁发证书后,越秀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邹春燕表示,之所以在农林街做这样的尝试,是因为居民对城市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普通、简单的生活,而是有品位、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农林街道希望通过艺术家的介入,使社区微改造项目能更符合社区居民需求,并将艺术融入到微改造中去,用绣花功夫打造美丽社区。

对这样一次非常有创意的活动,首聘为“街区总设计师”的叶敏表示,创意不是做不一样的事,最好的创意是回归事情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用劳动者的双手制作出的艺术品,本应还原到它最适合的场景中去。这也是为什么将‘手美术馆’放在农林肉菜市场的原因。肉菜市场,一个生活方式的呈现地,一个民生服务的关联场所,寄托的不仅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也是文化自信和自觉的呈现处,这里需要更多的艺术工作者以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态度予以关照。”(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羊城派
责编|吕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