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了半辈子的罗大佑,现在每天都跟太太一起送女儿上学
2018-05-23 14:37 羊城派
当世界以快进10倍的速度飞速前进时,罗大佑依然坚持让生活过得很慢很慢......

文/羊城派记者 胡广欣(海带君) 刘虹

两周前去上海的梅赛德斯奔驰中心看了罗大佑“当年离家的年轻人”的演唱会,一路奇遇不断。

我等着红绿灯过马路,旁边一个目测“85后”的男生指着对面的海报跟外国友人介绍罗大佑:“他很厉害,但不是我这个年代的。”

进场了发现,其实大部分观众都是年轻人。那天晚上,罗大佑唱了好多老歌,而这些歌曲的年纪或许比观众还要大。当《之乎者也》的前奏响起时,整个场馆心领神会地响起一阵欢呼。舞台上的大荧幕播放着1984年罗大佑台湾演唱会的影像,而舞台中央的罗大佑则以标志性的黑风衣、黑墨镜、黑裤子登场,宛如从34年前的演唱会径直走到了2018年。

我身后一个目测也是“85后”的女孩子,跟她男朋友一路充当活体弹幕。每唱完一首旧歌,他们都得叽叽喳喳地回忆一遍这首歌的创作历史。(烦人是挺烦人的,但也证明是真粉)

唱到《童年》的时候,坐在看台区的海带君往下一看,很是壮观:内场好多人的手机屏幕都亮了,估计是在录小视频发朋友圈吧。

对于罗大佑,其实很难简单下一个判断说他到底是“过时”了还是“没过时”。这场演唱会犹如一个脱离了现实的旧梦,洋溢着一种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老派感。身处其中,年轻人如我,就好像走入了时光隧道,在那个未曾经历的激荡年代寻找共鸣。

(现在的小镇,霓虹灯估计比大城市还耀眼了)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巡演在6月23日就要来到广州了。前两天,罗大佑特地来了广州,跟广州的媒体面对面。面前的罗大佑穿着浅蓝色衬衫和深蓝色牛仔裤,脸上一直带着慈祥的笑,不时夹杂几句“唔咸唔淡”的粤语活跃气氛。而当年那个黑衣黑墨镜、不拘言笑、“以一人之力,把台湾流行音乐从天真带向世故”的“先锋战士”形象,倒是渐渐模糊了。

当年,罗大佑正是那批“离家的年轻人”的代表。虽然他在《鹿港小镇》中高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将小镇青年来到大城市后的幻灭写得丝丝入扣。但半生漂泊的他其实十分珍视“离家”这件事所赋予他的力量:他的每一次成长,都在“离家”的过程中完成;离家,就是一次新生。

罗大佑的母亲是台南人,他在台湾南部完成了初中和高中的学业,之后便开始离家一路往北走:先是到了台中学医,后来又进入台北的医院实习。

台北是他未来几十年的事业的起点。1976年,在朋友的牵线下,罗大佑担任了电影《闪亮的日子》主题曲和插曲的创作,交出《闪亮的日子》、《神话》和《歌》三首作品。

罗大佑由此正式进入音乐圈,也正因这部电影,他认识了女主角张艾嘉。

张艾嘉是罗大佑极少的公开女友之一,在罗大佑发行自己的首张专辑《之乎者也》之前,他还为张艾嘉制作了专辑《张艾嘉的童年》。

1982年,《之乎者也》终于面世(这张专辑差点因为资金问题没法发行,是张艾嘉帮忙游说,后来在黄霑那拉到一笔赞助)。这张专辑和之后的《未来的主人翁》在台湾刮起一阵“黑色旋风”,罗大佑黑衣黑墨镜爆炸头的“战士”形象深入人心。

但罗大佑或许其实并不想当“战士”,他到现在也只称自己是“音乐职人”,而抗拒别人给予他的“音乐教父”称号。1984年的第三张专辑《家》,突然变得温和起来。当时的罗大佑还真是两面不是人,听众觉得罗大佑愤怒不再,“他变了”。

种种因素导致了罗大佑第一次“出走”。

1985年,罗大佑离开台湾赴美国常住。在纽约,他第一次开了眼界。刚到纽约的时候,他住在亲戚家。待到第三天,第一次去了曼哈顿,几十年过去,他仍然记得与曼哈顿初见面时的震撼:“我从地铁站往上走,摩天大楼‘晃’地一下在我面前展开。”

(多年之后,这位“当年离家的年轻人”的演唱会海报出现在了时代广场最显眼的位置)

与纽约相比,台北也只是一个小乡村。纽约有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文明,一切都让人目眩神迷。“这里有白人、有黑人,有日本人越南人韩国人……光是东方人就有一大堆。”在这个最最现代化的大都市里,罗大佑第一次感受到了何谓“世界”,何谓“自我”。

“大都市有那么多压力、那么多坏处,但你可以从中找到你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于是,你的生命就从此开始了,除了父母给予你的力量之外,你也获得了自身的力量。”

从纽约回来后,他在香港成立了公司“音乐工厂”,随后又把这个品牌带到了台湾和北京,也在上海和香港都住过一段时间。

满世界跑了大半辈子,如今的罗大佑终于落叶归根,定居台北。

“年轻人离家其实是个很漫长的过程。”罗大佑感叹了一句:“毕业简单,成家很难。”罗大佑浪了那么久,最终还是走上了一条最传统的路:2010年,他与现任太太Elaine结婚;2012年,女儿诞生。

58岁这一年,罗大佑终于拥有了为世俗所认可的稳定家庭。

爸爸妈妈们应该都会挺喜欢罗大佑的故事的:你看你看,满世界地跑、浪费了半辈子,到最后还不是得结婚生小孩!

现在的罗大佑毫不讳言自己对家庭生活的珍视。也不知道是有感而发还是开玩笑,或者是两者兼具,他说:“58年没享受过这种生活,该补偿一下啦!”

如今罗大佑一家三口,每天都会一起起床、一起吃早餐;然后罗大佑和太太一起开车送女儿上学,学校离家不远,大概1.5公里; 

把女儿安顿好之后,罗大佑回家做做运动,搞点创作,最近他沉迷于练吉他;下午就跟公司同事碰面开会,安排一下近期行程;

到了晚上,他有时在家吃饭,有时跟朋友外出,但吃完晚饭一定要去外面走一走,绝对不能窝在沙发看电视:“(吃完饭看电视)是坏习惯,肚子会变大”;现在的他也不怎么熬夜了,比以前早睡了不少。

很多人对罗大佑去年的新专辑《家III》不解:这张专辑不愤怒、不尖锐,温情得就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大爷跟你在饭桌上唠嗑话当年,内容不外乎久别重逢的老同学、回忆中的家乡、兄弟姐妹互相依靠的温暖家庭……

我并不觉得罗大佑放弃了对社会的思考、专心当个快乐老爸。64岁的罗大佑,打从心底里觉得“家”就是社会的良药、觉得家庭能够让这个冷冰冰的原子社会变得重新充满人情味:

“家是最小、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人类组织结构单位。‘家’是最基本的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这种关系需要得到强化。都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嘛。”

罗大佑的想法,其实跟很多长辈没什么两样:珍视家庭和人的价值,对飞速发展的科技保持警惕:“这个世界不能快成这样子。你跟任何地方的人沟通都可以瞬间完成,这个地球转得太快了,好像违反了自然的原则。这样下去……人类会灭亡的吧!”

巡演中与孩子们合作

他对网络也并不感冒。

去年,以发行新专辑为契机,他终于开始用脸书、微博、知乎等社交软件了,但他坦言用得并不习惯:“我不太相信网络,我觉得这个时代还是应该回到一个以人为基础的模式,才可以真正运转。”

他坚持不让快6岁的女儿使用智能手机:“她以后多的是时间可以用,一辈子少用时间在手机上是她的幸运。”

罗大佑知乎主页

当世界以快进10倍的速度飞速前进时,罗大佑依然坚持让生活过得很慢很慢。

人们似乎总是希望罗大佑可以成为时代的代言人:期待他可以继续把握时代的脉搏、用锋利的歌词刺破现实。他的确有尝试为这个时代写点东西:新专辑中的《没有时间》,讲的就是对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快的焦虑;另一首《握手》则是一首从年轻人角度写就的歌曲。

但罗大佑也是清醒的,他无意再做这个时代的弄潮儿了。他说,他不能替这个世代的年轻人发声:

“我30岁的时候不过才1984年,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很难代替现在年轻人来描述这个时代的问题。只有1980年代、1990年代诞生的年轻人,才真正知道他们面对的问题是什么。”(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巡演成都站的罗大佑

来源|羊城派
责编|郑少玲